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改革的非对称性越来越不被经济系统所容忍,与未来发展目标相违背。要素市场扭曲主要以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为特征,对我国居民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造成了明显的错配效应。因此,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的顶层设计应基于收入分配关系调整这一主线。沿着这一主线,我国需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行为导向的转变。政府必须向致力于"藏富于民"的服务型政府转型,使行政力量在要素市场上适当退出,坚持政府经济职能体现出更多的服务性质。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集聚了较多加工制造活动,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关的区位因素都可能影响经济绩效。基于经开区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特点,结合106个国家级经开区2013年面板数据作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各区位因素对经开区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与交易成本相关的区位因素对经开区绩效的影响更显著,这不仅表现为工资、地价和排污费等与生产成本直接相关的区位因素与经开区单位面积产值呈负相关关系,而且表现为交通运输条件和政府依法行政状况等与交易成本相关的区位因素与经开区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为促进经开区持续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要改变以往为节约生产成本在要素方面竞相压价和盲目比拼财税优惠政策的行为,加大重视抑制交易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政府行为作为现代经济过程变迁的内生要素,影响经济运行绩效,对强政府色彩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本文结合政治学与经济学原理,对政府行为展开成本-收益分析,并基于市场规制视角考察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规范进行匡定,为深化经济改革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企业空间扩张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市场和跨区经营的企业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在空间进行配置的制度安排 ,跨区经营企业的内部分工就是一种区域分工。企业具有不断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 ,企业的空间扩张降低了区域分工的交易成本 ,推动区域要素市场、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体系的建立 ,加强了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当前中国企业空间扩张步伐加快 ,但企业空间扩张面临着区域市场体系不完善、跨区交易成本较高及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和制约 ,在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从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界定及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等四个方向进行企业空间扩张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许多经济改革方案在实施后,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来的预想路径推进,而是产生与市场化指向的经济改革相悖的现象。对此,应加强对与市场化经济改革相悖的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完善改革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节机制与纠错机制;对政府主导的改革的行政权力加以严格限制;对强势的利益集团和群体的与改革相悖的行为与倾向实行有效约束,以及推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改革路线。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功能不仅在于节约要素(中间品)交易成本,是要素的"间接定价装置",还在于节约最终产品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市场上,企业在交易中"制造"了一个重复博弈机制,这使其更关心长远利益.它用自身专用性资产--从价值和数量两个维度--来作为其产品是合格品的担保.专用性资产单位价值越大,数量越多,企业越有谋求长远利益、放弃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市场上理性的买方考虑到这一点,总是认为效益越好、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提供合格品.企业是信用的载体,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产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从而节约最终产品交易成本.我们的分析补充和完善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森 《当代财经》2008,(2):29-36
由于受交易成本的制约,管辖范围小、涉及人数少的"小政府"作为降低公共产品供给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首先得以形成.而后,为降低受益范围超出小政府辖区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交易成本,更高层次的政府得以出现.政府级次化降低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横向交易成本却增加了纵向交易成本,当横向交易成本的减少额与纵向交易成本的增加额在边际上相等时,政府级次达到均衡.由此看来,基层政府具有"逻辑先在性",采用"自上而下"分权的思路来构建财政体制是值得商榷的.财政体制的构建从逻辑上讲应该是"自下而上"授权而不是"自上而下"分权.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就是交易成本约束;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目的是要降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交易成本。约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因政府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较高行政成本,由于融资制度的不完善形成的较高融资成本,因诚信和道德秩序缺失导致的市场交易成本等方面。从交易成本视角来看,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般职能是,通过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行为规范的政府、服务型的政府等,来降低经济的运行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中,都存在着以生产为代表的技术成本和以制度为载体所体现的交易成本①,但由于在既往的政府管理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没有充分认识其间的内在关系,使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成本在可能的情况下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事实上,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成本与交易成本是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但不同岗位的行为主体在相互博弈过程中由于责任目标是分离的,所以就存在纳什均衡而使政府管理的经济活动出现不经济状况,这也是现实的政府管理高成本或超越管理半径的原因之一。理论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必须从技术成本与交易成本同时存在的这种特殊关系出发,建立新的管理半径与制度来打破纳什均衡,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省直管县"改革一改以往"省-市-县"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财政分权水平。为缓解内生性,将"省直管县"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①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高于负面阻碍作用,但不同形式的分权影响有异质性,具体来说财权的下放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的下放则不利于。②当地方政府自主权提高时,其"重生产、轻服务"的支出偏好,使得当地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强地方软实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应减少,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导致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中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③随着改革的推进,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并不再显著。据此,从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充实基层政府财力;提高公共服务类指标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加强各县(市)政府间的合作,实现各自为政的地方经济向统一市场整合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云松 《财经研究》2002,28(11):72-80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的跨国流动,账面反映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上,作为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开放经济的运行有着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吸引外资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目标,但近几年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从调研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的障碍,认为交易成本和制度风险过高是其主要障碍,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历了一个曲折和渐进的过程。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仍然很不成熟,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在进一步改革中,利益集团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垄断市场,形成一种"伪市场"现象。伪市场的形成扭曲了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增长效率,造成贫富不均,并误导公众,以为这些问题都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面结果。突破伪市场的出路在于政府退出市场,其决策与行政过程要公开透明,并规范利益集团的不当行为,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交易成本影响竞争力,云南省企业交易成本高,为了提高竞争力应采取: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进企业的产权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及品牌资本;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增强诚信意识;地方政府应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实现区域间技术要素的联通、转移与高效配置,需要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文章基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视角,通过观测199个城市之间技术要素流动的39 402种可能的路径,构建城市间“匹配流动模型”,实证分析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的影响。论证指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使创新主体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要素的创造、运用及转化,实现其经济价值。从城市层面来看,具有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技术要素流入,该城市的技术要素也会更多地被其他城市接收。同时,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和“虹吸效应”,即技术要素会更多在制度性交易成本较低的城市之间流动,并且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的技术要素净流出更少。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当地理距离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交通运输成本较低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在城市间流动。此外,当城市所处地区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较高,对技术要素的需求较大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加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流动及供需匹配。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斯定理”在技术市场中的应用提供...  相似文献   

15.
资源错配已成为新常态下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有文献主要从要素市场扭曲视角分析了资源错配问题,而对市场分割与资源错配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试图从这方面进行探讨。理论部分将市场分割引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入企业利润函数,分别讨论企业在省内和省外市场的生产行为和定价策略,通过垄断竞争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市场分割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机制。实证部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微观数据对上述机制进行计量检验,以各省市之间的运输成本作为市场分割的工具变量避免估计结果的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指数减少一个百分点可以使资源错配程度降低394%。因此,减少市场分割所引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经济伦理观念和计划经济传承下来的经济伦理观念成为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时所面临的价值取向,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在平衡"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关系的基础上,基于推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率"提高和确保转轨的稳定性的经济改革指导思想,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出现诸多"非效率"甚至"损失"的行为,完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将国家经济伦理引入到对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行为的逻辑分析上,可了解其背后真实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厂商理论与产业发展理论,构建要素成本与要素最优配置、产业边界的关联模型,从供给侧视角,探索综合成本变动对产业边界和要素最优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配置最优结构取决于要素成本和要素贡献率,要素成本的提高会降低要素最优投入比例。产业边界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会继续扩大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而交易成本率上升会缩小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研究以厂商理论为基础,扩展了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相关理论的研究视野,为各产业战略设计和要素投入策略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8.
牛刚 《生产力研究》2007,(23):32-33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认为一体化配置经营要素可有效化解经济转轨进程中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区域内经营要素的配置效率,可较好地帮助政府解决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和难以实现经营要素规模化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芮昊  王贵 《江南论坛》2023,(3):58-6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点之一在于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运行边界,明确政府经济行为的运行标准。政府经济行为既客观存在,但又存在异化的风险,其演变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紧密相关。明晰政府经济行为的运行边界,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维护市场自由、公平竞争,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和地方治理体系的一场考验,在促使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补短板的同时,围绕疫情防控的公共服务竞争隐然显现.厘清那些将地方竞争导向经济增长而非公共服务的现实背景和制度性约束条件,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引导公共服务成为地方政府新的竞争标尺,可为中国迈向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地区模型,说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未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是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自然结果,而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从经济增长竞争走向公共服务竞争成为可能.接着基于地方公共服务的典型事实,围绕当前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经验检验发现新时期人口、资本要素的充分流动依托于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载体的空间网络体系,公共服务已成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吸引发展要素的核心资源.公共服务的加强应借助地方政府的竞争激励,基于"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的进一步估计结果发现改革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扩大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增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推动建立"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竞争关系来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并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