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棒,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根源.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线条观、笔墨观、色彩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把中国画这些特点与技巧妙用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使服装更动感迷人,新颖、时尚!  相似文献   

2.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船曲“幸国古藏姜举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3.
江锋 《商业科技》2009,(33):100-101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作品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同时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由画家的思想和民族性决定,山水画由“自然的绘画”走向“思想的绘画”。用中国式的智慧去表现中国的山水,融八中国画的意境。油画山水要想取得更高成就,就必须从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美学观的精粹之处,从中国文化的思想渊源中探出真谛,从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4.
刘毅 《商》2013,(6):222-222,207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而"天人合一"思想是天人关系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主导性地位。本文主要从环境问题方面研究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揭示出该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金龙 《商》2014,(19):78-78
"格物致知"说是解读儒家传统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代的文化延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阐述儒家"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体系中,起着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诠释其基础内涵来分析"格物致知"思想在传统儒学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6.
《商》2014,(3)
中国画讲求的就是画中的意境,为了达到目的,画家常常以无代有,留给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发现老子总把"无"摆在第一位,可见这些一脉相承的文化中必然有着妙不可言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4,(10)
意境美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更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学会营造画面意境,对众多艺术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完全寄托于画面的意境之中,能否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这就是写意山水画所追求的最高标准。本文通过对北宋山水画意境美内涵的分析,研究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方面的变化,突出北宋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的意境美。我国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从不同层面上极力营造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非常重用的媒介与材料,更是中国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命题。黄宾虹先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的五笔、七墨,是极具学术价值,黄宾虹先生的笔、墨技法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是对中国绘画艺术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炅 《商》2014,(3):78-78
中国画讲求的就是画中的意境,为了达到目的,画家常常以无代有,留给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发现老子总把“无”摆在第一位,可见这些一脉相承的文化中必然有着妙不可言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境""意境""境界""虚境""诗境""化境"等是中国古典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美术家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被用来描述和形容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用来评价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喻指艺术作品所敞开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趣.这些词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的不断阐释中,最终被升华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学和美学范畴之一,这就是意境.而中国艺术中追求最高的境就是:禅.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统一,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构建音乐情景再现意境,以体验情感诠释意境,以运用联想与想象感悟意境,才能从美学视角来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取得更深刻更符合人性特点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这些审美形态在经过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后,逐渐形成了中和、气韵和意境这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其中,中和这一审美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这在音乐表演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各家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直到音乐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中和在某一程度上依然是音乐表演者追求的目标。一、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和的“中”的基本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对于“中”的重视反映出中国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曾在《论语》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可见,“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不但...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0)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结晶,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实践论、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创造性结果。毛泽东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概念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共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阴阳思维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阴阳五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内涵。本文基于对中国传统阴阳五行思想内核的研究,把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应用到现代管理学研究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背景的管理原理与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试离婚”谁解其中味彭利华张建军20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敏感期.传统的家庭观念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家庭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一个"过日子"的范畴,而成了亚当夏娃们追求婚姻质量,向往个性解放的重要"基地".顾名思义,"试离婚"就是夫妻双方尝试分离...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4,(7)
建筑是一个时代、历史与社会的表现,在研究中国建筑价值中我国建筑的民族性占据重要意义。传统是一种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绝对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中国传统民族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民生与诚信     
"诚"就是诚实、诚信的诚,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诚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作为哲学的一个根本概念。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诚"就是其中之一(其余还有"道"、"气"、"神"等)。这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诚"就是诚实、诚信的诚,  相似文献   

18.
园林艺术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满足休闲游戏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环境。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发现古人接受园林艺术文化熏陶后给古诗词带来的影响,结合古诗词的意境与园林设计理念,为营造园林意境找到契合点,探究出一条正确的园林设计理念道路,为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帆 《商》2013,(6):229-229
在世界民族服饰的舞台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具有最能够展现其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然而,今天的汉民族却没有。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外在的形象的直观,是民族文化意蕴的"道说者",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样,"汉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汉服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并对中华周边各民族的服装文化发展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上溯炎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下至宋明,连绵几千年,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汉服作为汉族人的文化象征受到广泛关注,其本质就是人们通过汉族文化归属感.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汉服是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穿着汉服举行各种传统祭祀、传统节日等活动,全面宣传传统文化,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中叶,就有许多艺术工作者和学者专家们一直苦苦思索研究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现代中国的艺术?但至今始终还没有找到一个方向。现在社会处于一个文化转变的过度时期,产生一些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是必然的现象,所以真正的中式风格应从内在的修养上接近中国,也就是强调"神似"。但文化意境的表达也需要某种形式来传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