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影子银行意指从事融资贷款业务,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不受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对市场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挑战。影子银行满足了商业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影子银行易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顺周期性风险交叉传染风险、监控不足的风险。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实时监控,从而引导影子银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2.
张旭阳 《中国市场》2014,(41):53-59
在辨析影子银行本质及中国影子银行特点的基础上,建议按照市场化、透明化的政策路径从银行与影子银行两个体系同时入手,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对接实体经济,有序运转,控制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3.
许海霞  ;许宇彤 《商》2014,(22):175-175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争论一直众说纷纭,而伴随着最近的钱荒事件影子银行这把“双刃刽”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现在出发,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棵究。  相似文献   

4.
《商》2015,(31)
中国影子银行与房地产市场相互作用并紧密联系,由于房地产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带有我国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始出现。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系。应该理性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降低和规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李旭冉 《商》2014,(43):185-185
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本质和形成的内在原因,并对影子银行正反双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本文重点是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上分析影子银行的成因,通过美国和中国的具体分析,预测中国影子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雄杰 《商》2013,(10):115-115
影子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了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而国内的影子银行规模的急剧膨胀对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又鉴于国内影子银行所处的特殊金融环境使得其不同于国外,因此,本文着重立足于国内具体的金融环境来探索中国影子银行的成因和现状,然后以国内影子银行中占比最高的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了其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目前国内具体的金融经济环境来研究其风险演技机制。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和创新的产物,给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产品和融资通道,对我国金融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影子银行内在的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脆弱性等特点,也容易成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因此影子银行只有在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才能真正地趋利避害,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影子银行债务特别是具有高杠杆性的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快速增长,金融结构的不平衡风险增加,对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对实体经济波动影响的阈值效应,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时变GARCH-CoVaR模型,测度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实体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单向的风险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2012年以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讨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示中国关注影子银行问题,随后,中国银行行长肖钢指出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未来巨大的风险来自于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肖钢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专家学者纷纷跟进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究竟有多大,中国影子银行风险有多  相似文献   

10.
外刊     
《中国海关》2014,(6):8-8
影子银行的诱惑《经济学人》2014年5月10日 在被问及当前全球经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时,英国央行行长、FSB主席称是新兴市场的影子银行。截止去年初,影子银行资产达71万亿美元(十年前为26万亿),资产规模在全球金融系统占1/4。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仅2012年就增长了42%。  相似文献   

11.
《商》2016,(6)
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本质的区别,随着金融结构与融资渠道的演进,中国的影子银行逐渐被监管当局纳入正规的监管中,而部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也被监管当局严格把控。本文探讨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与机制,并阐释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而引发的影子银行的演进,最后提出应在分析其内在风险特征后采取相应措施制定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金融市场结构和实施的监管政策的差异,我国的影子银行与西方影子银行表现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特征,最后提出针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监管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即从事与银行业务相类似的,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但中国影子银行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结构相对简单,传统影子银行创新金融工具业务规模较小,主要为依赖于银行信用、从事银行业务的"银行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特点为背景,阐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并给出了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性建议,以此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经济占比大,研究其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含义。影子银行通过其对货币政策、物价等机制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发展。选取2007年-201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从计量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影子银行规模、CPI指数以及货币供应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正相关,对短期CPI将产生消极作用;建议监管部门做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高速发展,而频发的风险事件也提醒人们,应正视影子银行高杠杆率、期限错配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危机之后,更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风险事件的大规模爆发,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风险点,进而针对这些风险点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在发达国家已经蓬勃发展了几十年,在中国还是这几年的新生事物。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以信贷业务延伸出表或者腾挪至同业等经济资本占用较少的项目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结构简单、杠杆率低,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监管密切关注,市场上的主要业务形式也已经被近期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覆盖。中国影子银行总体系统性风险可控。综合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其负面的风险也有积极的作用,在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影子银行走向阳光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于博 《财经论丛》2015,(3):48-56
以金融结构为线索,比较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内生逻辑,尤其是体系内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动因与机理,并通过构建递进式影子银行分层框架,对各层次中的主要业务进行了梳理、分类及规模测算,最后,结合各口径规模特征及其差异给出相应监管导向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释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形态及其风险,并对如何规制这些风险提出了建议——通过构建监预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完善监管体制,强化监管合作;吸收民间金融,重构金融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健全监管法律等手段可有效降低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商》2015,(6)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的分析,透视出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内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类。最后提出应客观对待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建立和健全监管机制,引导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