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产业互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从交易成本、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价值链3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浙江宁波为例,结合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宁波市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应该看到,生产性服务业有发展不平衡、对地方经济辐射力不够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五大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获得经验,并对天律生产服务业的优化发展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3.
虚拟经营对混合型运行功能的企业分工与组合,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并形成,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互动与互融的趋势.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强化企业虚拟经营能够加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在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运用虚拟经营以期加快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4.
杨度 《中国纺织》2009,(6):92-95
比较可见,创意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均基本上属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对比较重叠,但前者是关于与生产配套的部分的内容,而后者则有独立的服务业,如商业服务、健康服务、休闲服务等诸多本就是独立服务业的内容。现在已经有学者提出,传统意义上三个产业的划分已不能满足人们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居住空间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本文认为,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此,要准确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特点,全面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借鉴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产业集群式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是融合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要走产业集群式的发展道路来加强两业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连接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是科技与文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自身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产业形成优化、促进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分析的需要重新调整组合了国民经济部门数据,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利用上海市的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系统地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主要产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上海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出结论: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其产业地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增加.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社会》2014,(25):46-53
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家庭、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亟待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创意产业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创意价值链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或服务业时代的转型,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任何一种产业都有其特定的生产组织形式,并随着产业本身的发展不断演进。本文试图在阐释创意价值链(CVC)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创意价值链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而剖析创意产业组织模式,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1992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其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分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构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文章认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产出变量,决定于作为投入变量的制度、基础设施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临之 《化工管理》2014,(25):1-1
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与之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亟待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工业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描述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仅在部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有相对优势,而山东省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还不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度高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最后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受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自身竞争力提升等多层次因素共同的驱动,融合过程由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组织融合等阶段有机构成;产业融合受产业技术能力因素、产品能力因素、市场能力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利用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指标构建融合水平综合测度模型,依据SFA方法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型,基于中国30个省市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融合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方向,最后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国际经验的归纳和比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最后,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在进行转型升级这一现状,分析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为支撑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宁波该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在我国,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小而分散”,对装备制造业“推力”不够.存在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层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东北这四大板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为评价对象,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提取了生产性服务业现有规模水平、城市化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因子。通过模型分析得到结论:大部分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一致,同时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并且影响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因子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