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外汇》2006,(6):15-17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点: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其中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利用外资与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的国际收支可以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部分,当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等于零时,国际收支就实现了平衡。利用外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通过资本流入弥补一部分逆差,从而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外债的还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利润的汇出以及由于外资流入导致的本国进口的增加,又会使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加大。  相似文献   

3.
净流入冲击“资本门” 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银行结售汇顺差加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其中,资本和金融交易项目顺差比例不断上升,成为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源,资本大量净流入已成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为遏制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入和结汇,外汇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奖出限入:一是调整外债管理政策,合理控制外债流入总量;  相似文献   

4.
郑润祥 《中国外汇》2006,(12):58-59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顺差,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国际收支失衡。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央行提出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外汇资金运作理念,给企业和个人更多使用外汇的自主权,避免外汇过度集中到中央银行,缓解央行对冲压力。将国家掌握的外汇储备向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分流,以实现外汇储备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首先是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原则要求,认真制定出考核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质量的奖惩办法,并依照该办法分别要求辖内外汇银行签订责任书;其次是稳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人员队伍,由外汇银行遴选,外汇部门建立业务档案,以便加强跟踪管理;再其次是本着“培训上岗、执证上岗、规范上岗”的原则,先后3次采取现场技术练兵与书面业务知识答题等方式,积极加强对外汇银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相似文献   

6.
政策导航     
《中国外汇》2006,(5):4-4
我国调整三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银行基金保险境外理财正式放行;周小川:实行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胡晓炼:对高新企业提供外汇管理便利;放开资本项目要循序渐进;银行间将实施本外币掉期交易;刘明康:必须从内部改变银行运作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外汇管理面临的形势 2002年我国经济又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外经济蓬勃发展,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呈现良好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银行净结汇大幅增加;国内非法外汇交易萎缩,买卖价格与银行挂牌价接近,资本外逃现象得到全面缓解;外债规模略有增加,各项指标都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到200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86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42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770元人民币比1美元左右,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平均汇率,年底比年初下浮6%.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大首次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并列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经济目标。由于国际收支危机通常是由国际收支逆差引起的,例如当今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问题就引起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持续逆差形式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警觉。那么,国际收支顺差就越大越好吗?本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连年有较大的顺差。1981—1983年外汇储备总额增加了121亿美元,增长了5.3倍。到1984年9月底,外汇储备增加到167亿美元。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扩大了银行货币投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的影响日益增大。本文试图就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流通的一般关系谈些粗浅看法,以求得指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及治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资本和经常项目双顺差运行格局。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不但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6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2.
张明 《金融博览》2005,(7):47-47
当今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这集中表现为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东亚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已经达到了6659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超过6%;2004年亚洲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为3132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累积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各种分析均表明,这种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格局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3.
周济 《中国外汇管理》2012,(9):11-11,13-15
外汇局日前公布的2012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显示,国际收支由上年四季度的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重回“双顺差”;同时,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238亿美元,3月份外汇占款也增加较多。这些数据引发了新一轮关于资本流动以及外汇储备增长的热议。那么,当前的国际收支状况到底怎样?我国是否已重新面临资本大量流入的压力呢?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实现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与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相比,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一增一减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而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在过去十年维持的"双顺差"破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放缓,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从而货物贸易顺差大增;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则是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明显,而且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并非资金大量流出。从下半年来看,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国际收支顺差可能进一步收窄,国际收支或将进一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本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使现行汇率制度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给各国汇率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导致了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增加;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样化与国际收支问题严重化;金融创新纷纷涌现与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6.
张莉 《中国外汇》2007,(2):80-82
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是国寐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寐重大经济政策的出台。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银行、企业、个人均有义务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可以就国际收支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或者普查。《中国外汇》拟从本期起开设“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指南”专栏,希望能够对国际收支统计的具体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并帮助数据使用者了解相关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自1996年1月1日实施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以来,国际收支统计在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国际收支统计已成为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制定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的增多,跨境外汇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统计在维护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变得日益重要。最近,我们对基层银行国际收支统计进行了全面核查,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现行结售汇制度在结售汇业务的监管、结售汇周转头寸的管理、外汇局的整体配合、银行自需性结售汇业务、国际收支统计和结售汇统计方式等方面面临着挑战,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明确结售汇管理对象、健全结售汇管理体系、加强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完善银行自需性结售汇业务的监管机制、合并银行结售汇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尽分析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三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得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下降趋势的结论,揭示了经常项目顺差减少、金融项目逆差增加是导致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美国际收支演变特点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顺差不断减少 ,服务逆差日益加大 ,致使经常项目顺差急剧下降 ,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国际储备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靠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维持 ,这颇像美国国际收支的发展模式。本文经过深入分析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的演变特点及其国内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认为美国国际收支现有发展模式尚可维持 ,而中国不可效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