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当前拓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融资渠道 ,加快中西部金融政策调整 ,是实施中西部开发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转移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结构转移是否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及其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缩小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有效度量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政策,推进一体化的进程。本文通过观察各个区域间经济波动一致性程度的变化来度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并由此刻画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挥金融职能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安舜 《中国金融》1999,(10):25-26
从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力度,党的十五大再次把“促进地区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这无疑给西部地区提供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依然存在。制约和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之一是资金的短缺。这个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筹资难度大,直接融资只占很小份额,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资金,因此,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5.
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6.
1999年底我国政府提出,把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2000年年初,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适应当前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加快西部大开发已成为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7.
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报告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优先的地位,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先期工作部署来看,决策层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来展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但我们的认识上有必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仅仅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奏和基础,真正要实现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因为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引起的,这是今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也是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税收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分析西部经济与税收的发展状况,研究和制定符合西部实际的税收政策,是推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扩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显落后于东部地区,除了历史遗留因素、自然条件制约外,政府税收政策所引起的不公平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不合理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现行税收制度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由于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构成、资源分布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为突出。这种差距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开发西部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良好机遇。因此,研究和解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问题是经济和财税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崔健  李宝 《河北金融》2012,(3):9-1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历经七年发展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区域金融差距加大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加快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提升河北省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了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信息交流机制,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金融机构筹融资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其目的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大开发将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带来很大变化:一足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是投融资、财政政策)向西部倾斜,优惠政策将陆续出台。二是经营要素向西部流动。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金融资产的优化、扩张以及经营效益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国家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利用区域经济的社会、自然优势,加快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在发展中解决质量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对促进西部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西信贷市场进行调研,探讨加快拓展后发展区域信贷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扩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1999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从各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江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标志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直辖市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一项中长期战略。国务院已明确广西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广西金融部门如何抓住这个机遇,促进辖区经济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与全国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西部地区^①经济金融发展较快,特别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7.
袁芳  李京 《中国外资》2010,(16):18-19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外资流向我国西部地区的速度加快,但是外资的不均衡区域分布仍然明显。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外资向西部转移的阻碍因素,提出促进FDI向我国西部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推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8.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外资流向我国西部地区的速度加快,但是外资的不均衡区域分布仍然明显.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外资向西部转移的阻碍因素,提出促进FDI向我国西部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推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家》2010,(8):77-78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09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为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树立了新方向和新目标,并进一步提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实践的产物,更是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色彩.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深刻分析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的方针原则;第三,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