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W向、NE向两组断裂形成的格子型构造总格局,严格控制了冀北地区金矿、铅锌银矿的空间展布规律,控制了该区地球化学场和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NW向、NE向断裂构造,是本区主要成矿控矿断裂构造,特别是NW向断裂构造,它横贯全区,控制着整个铅锌银矿、金矿的地质成矿规律,成为该区的一大特点,也是解决该区预测找矿问题的焦点。NW向、NE向断裂构造交汇处,多为金矿、铅锌银矿矿化密集区。本文从地质、物探、化探等不同的角度对该区断裂构造成矿控矿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下一步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
断裂构造的活动性与地震的发展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张家口地区的地震分布,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通过市区内的断裂构造特征。万全—刁鄂,武家沟—万全断裂是张家口地区的主要活动性断裂,形成时间早、切害深,近期活动性强烈,展布方向分别为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形成棋盘恪式构造,是该区断裂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格局控制着区内岩浆活动,山川地貌,水系发育及地震分市等等地质活动。据调查,近年来张宣地区地震的频频发生均与棋盘格式构造有关。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断裂带上的应力分市情况,构造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及历史上地震的活动情况,总了该区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地震趋势分析,预测在两条断裂的交汇处,万全附近,今后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多个构造带发育有底辟构造,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由于盆地新生代演化有多种构造作用叠加改造,导致底辟构造的变形特征和控制机理较为复杂。针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底辟构造的几何学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与地震地质剖面精细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构造样式总结,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了解在区域和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两种类型底辟构造。盐底辟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东营凹陷与莱州湾凹陷,表现为盐拱张背斜、盐滚、盐—泥拱张构造、刺穿型盐鼻状构造与整合盐枕构造等;泥底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坳陷,主要表现为刺穿型拱张构造样式。(2)已发现的底辟构造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表明基底断裂活动是伸展盆内底辟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另外断裂拉张活动造成的上覆层差异压实、断裂走滑压扭活动产生的局部挤压等也是盆地内底辟构造发育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冀北地区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制十分明显,本文对大地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火山机构等构造控矿规律做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围矿区铅锌矿位于广西上林县明亮镇西北方向,区内探明铅锌矿资源储量目前已达到中型规模,区内含矿地层为泥盆系下统郁江莲花山组,大明山复背斜及F 1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共圈定2个铅锌矿体。区内地层岩性为铅锌矿体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燕山期花岗岩为铅锌矿体成矿母岩,提供了重要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活动;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及次级裂隙发育,为铅锌矿体导岩、导矿及容矿构造,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赋矿空间。区内赋矿地层单一、断裂构造控矿、成矿物质来源广泛、成矿作用复杂,矿床属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岩浆岩及地层围岩,成矿阶段分为沉积阶段和含矿热液叠加改造阶段,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6.
燕山运动中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小秦岭矿集区形成了典型的幔枝构造体系。深源含矿流体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柱—幔枝构造,迁移到幔枝构造有利构造部位集聚成矿。北矿带是小秦岭幔枝构造主要成矿区之一,进入燕山运动晚期,幔枝构造中断裂活动相当强烈,同时沿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多金属矿床。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应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它们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而且往往成为重要的成矿储矿有利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深部地质勘查发现,地表沿区域性主干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在一定深度上其成矿蚀变构造带却是串连在一起的,整个沿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统称为某某某超大型金矿。每个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着一个超大型金矿带。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杂岩上涌(隆)→上部盖层向外拆离滑脱→幔枝构造逐渐形成→断裂构造体系由压扭性转变为张扭性→含矿流体沿断裂贯入→成矿物质冷却结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地台东部北段中生代以来,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平演化构造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区内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深部地质资料、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热隆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别是对盖层构造均演化和特征起着控制作用。洋中脊是大洋地壳中的高热能区,沿洋中脊形成热隆带,驱动洋壳向陆壳下面俯冲,与陆壳下部物质混合重熔成中酸性岩浆,构成高热能的活动核。这些岩浆又侵入到盖层中,同时,岩浆及围岩中的气体聚集在侵入体的顶部。因此,热隆是由侵入到盖层中的流动熔融体(岩浆)和气体构成。根据热隆构造不同部位的差异,作者提出了热隆构造的概念、模式,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次:1)隆核构造层;2)近隆构造层,3)中间构造层;4)外隆构造层。同时,总结了外隆构造层的各种断裂构造形式:1)滑落式断裂构造;①单式滑落断裂构造;②滑落式推覆构造;③复式滑落构造;2)逆冲式构造:①逆冲式断裂构造;②逆冲式推覆构造;③褶皱—逆冲推覆构造:3)滑落—逆冲式构造。作者还讨论了区内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内的构造差异和北东向较大规模推覆构造以及地堑构造与北东向热隆带的关系。作者认为,热隆对区内盖层构造、对某些内生矿田和外生矿田以及对古老片麻岩穹窿的成生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瑶沟地区断裂构造的研究,定量地分析了成矿期构造应力场方向,结合区域上金矿床资料,确认该地区石英脉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以及萤石矿脉的形成及分布,是断裂构造多期活动的基础上,岩浆期后成矿热液分带性的结果。并建立了该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和脉动性特点表现在晚期构造对早期构造的间歇式利用和改造,致使构造形迹具有多期次活动的迹象,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发生多次转化。本文所论述的F_1断层就是这种代表了多次构造复合的断裂构造,它在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力学性质均有差异,成为不同体系的不同成份,但主要呈现出压扭性特征,尤其是在成矿阶段。断裂的这种性质提供了铜矿液运移富集的地质环境,控制了扁透镜状或似层状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般将构造断裂变动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一般断裂和深断裂。一般断断指发育在地表的、埋藏不深的断裂变动,而深断裂则指发育在地壳深层甚至切穿地壳深入地幔之中的断裂变动。很显然,一般断裂具有次生性,而深断裂具有原生性。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对地壳运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深断裂。目前,深断裂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已经把它作为地壳的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来进行研究。深断裂不仅与天然地  相似文献   

11.
汝州市温泉镇地热田是豫中典型的构造型地热田,受控于新安—平顶山断裂。通过同位素化学,结合区域地形、地质、构造研究及同构造其它地热田同位素对比分析,构建地热田形成机制。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水体氢氧、碳氧、硫氧同位素的研究,证实地热流体是远程补给的,类比同一构造的新安暖泉沟、洛阳龙门地热流体同位素化学特征,推断三者可能是同源的。氢氧同位素计算补给高程为566~791m,与控热断裂在新安县石井—石寺盆地一带高程接近。采用二氧化硅温标推断循环深度为2812~3109m,与控热断裂在洛河褶断埋藏深度吻合。而温泉地热田则是地热流体不断与围岩物质、温度进行交换,在研究区遇阻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野外观测的近千条断裂擦痕数据的电算处理结果,定量地得出北京十三陵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四期古构造应力场,并对擦痕资料进行了分期整理。结合断裂、节理等构造特征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的演化史及现代应力场的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这四期应力场的存在。研究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和应力场的演变,对该区的地震研究、市政建设、水利工程等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三峡库首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演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据自己的工作得到一些新的结果。作者首先论证了库首区的地壳表层结构,强调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断裂构成的K字型断裂系的重要意义,并据断裂构造岩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孕震物理。其次从白垩—老第三系的分布、温泉的排列、地形变的协调性、地应力的一致性论证了仙女山断裂活动自新构造期以来即已南北一体化,其北延过江的形式是反经验的,即以挤压应力拗折带的形式过江,而在地表无确定的断裂带存在。第三,由赤平投影解,水系优势方位统计等反演研究及现代地应力测量结果,证明库首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基本上以NW向应力场为主,属于NNW向构造体系。第四,由阶地、第四纪堆积物及物理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新滩地带不存在阶地“超覆”,瑶子“砾岩”并无明显的构造变形迹象。库首区自新构造期始至今稳定抬升,升率约为0.1 mm/gt。在此背景下,发育了秭归—渔洋关孕震断裂带及黔江—兴山孕震断裂带的一部分。这两个带控制的地区、地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活跃。特别是新滩地带近2000年的重力崩滑(外动力)与区域地震(内动力)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相谐性。此外,文中还结合三峡的新构造研究提出了新构造期次划分方案,它对于工程地质环境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对冰峪沟英那河小峪河周边6个测点的节理裂隙实测,整理统计6个测点共296条节理的走向、倾向等产状参数,绘制节理产状玫瑰花图;通过对研究区域卫星影像图及地质图进行图层叠加,解译研究区域断裂分布特征,结合节理产状系统地分析了冰峪沟地区构造发育特征。研究确定NNE向为研究区的主要断裂发育方向,兼有NE、NW向断裂发育,且研究区NNE向断裂发育时期要晚于分布相对较少的NE、NW向断裂,区域应力场表现为北西向的压应力和北东向的张应力。断裂分布区域岩石破碎强烈,易于风化形成沟谷,河流沿断裂破碎带侵蚀发育,区域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石湖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出背斜褶皱叠加成矿断裂的多次活动和石英闪长玢岩脉外接触带与断裂带复合控制部位是矿化富集的有利地段。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境内郯庐断裂带的认识》是作者去年参加该断裂带现场学术讨论会后,根据实地观察资料对该断裂构造提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山燕山运动的发展过程》主要从地层接触关系分析西山构造的演化特点,文章基本上是持原北京地质学院高平教授的西山深大断裂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及数学地质的综合分析,认为武家沟聚煤盆地的基底构造处在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复合的凹陷部位,桑干断裂在印支期的活动对凹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盆地中煤系地层形成时,燕山运动早期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盆地继续发展,中期和晚期使坳陷盆地发展成一个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藏措美县马扎拉岩金矿区出露的沉积岩以及近矿围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该矿区出露的沉积岩的沉积环境与邻近的扎西康矿床有一定差异。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在矿区识别出原生的沉积界面和火山-沉积接触面以及后生的断层接触面3种Si/Ca界面。目前发现的矿体均位于后生的断裂构造成因Si/Ca界面富钙岩层侧,为成矿流体在该界面水岩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地球化学障引发。马扎拉岩金矿进一步的找矿工作不仅需要注重断裂构造,更应优选发育Si/Ca界面的部位布置探矿工程,并应注重断层旁侧沿顺层断裂发育的沉积成因的Si/Ca界面附近似层状矿体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推覆构造的概念一开始便与造山作用联系在一起。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认识到推覆构造的本质是在地壳挤压的条件下,造成岩石物质的水平运动而使地壳表面积相对缩小的一种构造形态。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在晚侏罗世同时形成了具有相似性的推覆构造。以后的构造发展、演化也具有相似性,如此次构造运动之后引起了大规模的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的侵入活动,在新生代形成一系列构造盆地,在以后的发展中发育了高角度正断层及伸展构造。这些盆地又都是陆相含油盆地。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上之所以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同处于全球走滑带同纬度的对称位置上。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更引起地球质量向两极及赤道的移动,这种移动是沿着全球走滑带发生的,同时造成巨型断裂的走滑作用。其结果造成了中国东部及美国西部构造应力场的左右旋扭及缩、伸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