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利国家在创造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它自己的潜在挑战。这一挑战最终导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福利国家信念的普遍动摇。一方面,左派因福利国家体制所具有的改良主义倾向而对其大张挞伐;另一方面,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潮卷土重来且日渐甚嚣尘上。吉登斯于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社会投资国家"构想,事实上成为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摆脱福利国家泥沼所开具的一剂良方。建设社会投资国家思想,是一种从根本上突破贝弗里奇式消极福利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一、税利分流存在的问题l、税利分流出台的经济背景。由于以扩权让利为特征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加之其他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两个倾斜、两个下降、两个膨胀、两个削弱”的经济混乱现象。具体讲就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企业倾斜,企业留利过分向个人消费倾斜;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家财政收人所占比重下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收人所占比重下降;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削弱,预算约束力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中的基本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国家利益的客观性是指国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 ,它主要包括生存、独立 (自由 )、经济财富和国家尊严四个方面。国家利益这四个方面形成了客观国家利益 ,客观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客观限制因素 ,客观国家利益的内涵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利益的主观性是指国家对客观国家利益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每个国家所追求的具体的国家利益是千差万别的。客观国家利益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实现的。主观国家利益建立在客观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 ,是由文化建构而成的。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能决定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追求目标 ,只能决定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所采取的手段。从国家利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研究国家利益使我们既能看到国家利益的共性 ,也能看到国家利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民主法治进程加快,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基于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依据现今政治经济的发展高度,结合通行的审计制度,深度钻研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范围、战略定位以及主要目标,着力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和拓宽国家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中的深度和广度,以期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和实行效率、国家审计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国家审计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国家审计推动民主化进程和国家审计的责任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国的利益要素与权力互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利益的内涵必须与外部关系直接有关,它涉及到领土完整、民族生存、国家荣誉和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9·11”的发生,国家利益更多地超越了主权与领土限制,其边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与发展余地,其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一种超越平等主权准则,并以新帝国统治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概念正在成为霸权国家的新理论依据。由于不同大国感觉到的威胁程度不一样,利益和权力所受到的挑战的范围不同,其内部政治需求的差异,造成了一些大国产生名义上的最高等级国家利益和实际迫切追求的国家利益的不一致。大国的利益有其排他性、兼容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权力是大国国家利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大国追求的外交目标。利益与权力是相伴相随,互不分离;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的,即利益本身就有权力的内涵,而权力就是一种利益。  相似文献   

7.
李壮 《理论观察》2015,(3):17-18
从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来看党和国家已将新常态背景下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治理推向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这一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然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必须认清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法治是随现代国家产生而成长的,故以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历史视角考察法治的角色和作用对认清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进而反观当前中国情景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诉求及其实现所面对的三大梗阻:礼治主义—伦理治理、革命主义—运动治理、官僚主义—权力治理.最后,借鉴西方法治经验探讨依法治国如何破除梗阻走向法治中国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和国家学说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关于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原理,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理,信贷的作用和原理等等;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关于国家是阶级的产物和阶级压迫工具的原理,关于维持国家权力的捐税、公债诸财政范畴的起源的论述等等;这些宏伟的理论,是我们探讨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指导思想。但是。  相似文献   

9.
胡俊杰 《中国经贸》2014,(24):149-149
国家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创新公共财政审计,促进财政管理规范高效;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行使;探索推行绩效管理审计,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认真开展政策执行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许光 《北方经济》2006,(8):77-78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及模式特征 (一)福利国家概念的界定 福利国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福利国家是以“福利”进行界定的一种国家形态,即以统一的、大规模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团结和公正为目标的一种国家形态。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即指由这些国家所实施的具体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上,哈贝马斯肯定了民族国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然而,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民族国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民族国家将何去何从?哈贝马斯的基本看法是,古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正在逐步被瓦解,走向后民族国家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他主张建立一种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内政。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中坚力量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这种中坚的力量,大可以集中反映在一个国家对一个区域的引领推动,小可以反映到一个人物悲欢离合所反映的整个行业的兴衰更替。  相似文献   

13.
哈3年内将用国家预算资金建设374所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今日哈萨克斯坦报》记者报道,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扎克瑟别克·库列克耶夫2004年4月12日在有关国家干部政策的会议上称,近3年之内,哈萨克斯坦将用国家预算资金建设374所学校。  相似文献   

14.
7月6日上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7月7日下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新区负责人齐聚北京,共同回顾与总结国家高新区二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国家高新区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国家高新区二十年建设成就展".  相似文献   

15.
<正> 西北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几年来,国内对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大体有三个视角所形成的不同层次。一是从宏观角度制定的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发展格局,在一定时期里东部和中部是国家投资战略的重点,西部处于国家重新大规模投资的准备时期。二是各省区立足当地实际所制定的省区经济发展战略;三是把西北五省区当作一个整体所制定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将中国和美国、日本1993~2009年基于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基于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状况最弱且不稳定,美国和日本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最强,同时美国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状况也更加稳定;近些年来中国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也一直处在上升阶段,从而中国与美国、日本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会上公布了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3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54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225项;授予3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原点,通过对日本的产业发展历史进程进行观察与比较,思考一个后起国家技术进步路径与他的国家现代化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联系,以及这类联系对后起国家、尤其是后起大国所追求的国家现代化具有的影响,可能是件有趣且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把具体的产业技术领域置于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分析和看待,则可以使我们认识技术是在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影响一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通过什么途径施加影响的。以此借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用符合国情和产业实际的技术进步路径,使之成为生产力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所起杠杆作用的着力点,我们就有可能在从后起者向领先者的转变中,有力地推进中国的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国家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终将回归社会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依次更替的动态进程:国家源于社会,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形成国家与社会一体化趋势;社会摆脱国家控制,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国家回归社会,人自由全面发展,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排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非传统安全既包括传统的现实主义安全范式中过去所忽视的国家安全问题 ,如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也包括传统的安全范式所没有关注的“人的安全”问题 ,如环境问题、非法移民问题、资源匮乏问题、公共健康问题、族裔冲突问题、经济与社会不公问题等。根据这一界定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期应该重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 ,并给出了这种排序的简要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