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的实施,为京津冀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基于协同发展理念,京津冀三地高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化思维,正视差异,优势互补,搭建区域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共享平台,以期促进各方教学质量共同发展,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作为教师应该对思政课教学平台进行创新,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把握教育方法,突出教育重点,本文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手机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挑战,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思维需因势而转,思政课教学工作模式需应势而动,思政课教学技术平台创新需顺势而为,以构建思政课与手机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源与信息服务更加泛在且专业,信息需求与应用成为大学生新的必须且逐渐形成新的利用理念,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方式更加多元,新技术、新媒体强烈冲击并渗透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文献检索课教学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立足文检课教学特性以及上述环境特点与挑战,以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提升信息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线,提出高校文检课教学的深化改革,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予以全面探究和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5.
王芸惠 《黑河学刊》2013,(9):109-1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打造适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转变思政课教育理念、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思政课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实践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本文根据以上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转变授课理念,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借鉴KAB创业教育项目授课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模式.最后,在教学实施上,建立思政课创业教育向创业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对思政工作“如何培养人”提出了新要求,也必将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思政课”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平台。文章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挑战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路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中,"90后"已经成为主体,"80后"逐渐淡出人们视野。"90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特点,也给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将思政课上的让"90后"喜欢,就要把握"90后"特点,针对特点施教,只有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管理者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高校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其中2006年以来的思政课课改工作,已经在许多高校里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办学理念和宗旨,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嫩学的新方法,以便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不仅拓展了教育渠道与教学方法,同时也因大量不良网络信息及偏激思想,增加了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亟需广大思政教师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利用新媒体优势,提高隐性思政教育实效性。对此,本文首先阐释了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隐性思政工作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分别从健全隐性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利用新媒体来强化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师媒介综合素养、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等路径,提出了高校学生隐性思政教育有效策略,旨在能够充分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对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具有重要意义。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情境化学习样态并将其向真实生活境域转换,以实现教育双方共建共享、教育意义有效生成、教育目标有机实现的学习理论。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参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类主体对情境学习理论的认识有待提高、其所使用的方法缺乏情境性。文章提出,将情境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4个方面,提高整体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可以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俐 《黑河学刊》2012,(10):106-107,109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因为实践教学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也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三方面的因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从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智慧课堂的构建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构建智慧课堂,需要推广智慧教学理念、建设时效性的思政课程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5G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也对高校教育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微社会”教学模式即以“课堂+微社会+社会”为建设模式,以和谐共享、实践创新为建设理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例如全忠投影、3D影院、红色景区及文化虚拟场馆等,补理论教学之缺,查实践教学之漏,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体验社会,读解、参与并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平台.“让社会走进高校,让高校走向社会”的“徽社会”教学模式以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解决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有效参与的难题,重塑了思政课形象.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困难与挑战,思政课必须进行创新:树立唱响主旋律、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教育理念,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教学及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考核。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超星"一平三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通过"一平三端"进行课前材料准备、课中智慧课堂、课后答疑巩固,基本囊括混合式教学的全部需要。疫情防控期间,哔哩哔哩网站代替"教室端",超星泛雅平台配合哔哩哔哩网站完善线上课程,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发放考试、作业、资料,发起主题讨论等方式,可以弥补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文章研究表明,长期线上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成为拉开学生差距的主要因素,部分学生面临"线上失学",线上教学同时也具有去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存的特征,深刻影响了教学过程。疫情是对线上课程的严峻考验,也是线上教学的发展良机。"后疫情时代"中,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线上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以指导。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为主"这一观念,积极对课堂、校园、网络与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教学方式实施构建,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目的。文章着重对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思政课是关键.文章基于云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A高校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理念与思政课教学方法冲突、学生对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态度不同、思政课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办学规模与思政工作队伍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对此,需要全方位加强思政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引领、能力引领、方向引领和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20.
张文彩 《黑河学刊》2013,(7):136-137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日渐增大,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心理素质问题令人关注。本文从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出发,着重浅谈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