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十三五"期间,嘉兴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全力建设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高地,为"五彩嘉兴"建设擦亮"制造蓝". 狠抓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嘉兴全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积极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数字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余杭区坚持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双引擎"驱动,全链路、多层次、全方位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未来工厂,打造"余杭智造"新优势.2020年,春风动力等3家龙头企业入选首批省级"未来工厂",入选数列全省各区(县、市)首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金华市依托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兰溪光膜产业园、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稳步走好"四步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20年,全市206家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3.18亿元,同比增长29.4%,增速居全省首位,数字经济核心产...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发展新时代的来临,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2021年 3月 31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五个新城"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青浦新城规划建设的相关情况,在产业方面,青浦将依托上海东西发展轴上数字信息产业集聚的优势,沿G50高速打造一条"长三角数字干线",力争形成一条万亿级的数字经济发展带.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以来,绍兴深化宴施"八八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返全国城市综合实力"30强"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聚焦高质量、念好"两业经",全面发力传统块状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向现代集群制造转型,定向巡航产业体系现代化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动能强劲、活力迸发,走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绍兴...  相似文献   

6.
围绕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目标,积极培育地理信息、北斗时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德清县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目标,积极培育地理信息、北斗时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赋能"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7.
《经贸实践》2021,(9):10-13
"十三五"时期,浙江紧紧围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推动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702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5...  相似文献   

8.
机器人是智能装备的核心,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是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机器人+"行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建设行动,坚持应用牵引、创新驱动、系统培育,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充分激发企业活力,营造了...  相似文献   

9.
<正>浙江省贯彻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围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目标,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创新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模式,助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以“产业大脑”为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数字底座、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组织形态变革的“基本单元”、以数据驱动两者持续双向赋能和迭代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发展路径。早在2021年2月18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就提出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成为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场景,重塑适应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推动数字经济生产力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浙江省台州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和统筹发展为主题,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年为载体,以"十个30"工程为抓手,实施高科技、大企业、大园区、大开放、优服务战略,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解决要素瓶颈制约,加强经济运行调控,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型汽车之都、中国摩托车之都、中国医药之都、中国缝纫机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料制品之都、中国家用电器之都、中国阀门泵类之都、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中国果蔬罐头之都等"十大之都",努力打响"台州制造".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将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与作用提高到了国民经济层面的高度,并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12.
6800亿元!这是我省对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的预测数.另一个关联数是"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5.1%.数字经济这一巨大的总量与增长的高速度数据组合,以及本刊系列报道呈现的一组组喜人数据、一张张高分成绩单,是对五年来全省制造业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释.这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的关键变量。发挥数字经济的领先发展优势和数字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优势,以数字变革驱动产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研发模式、产业结构、产业要素、产业治理方式六大变革,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和价值实现模式,加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有力助推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阶段浙江制造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一煊  马淑贞 《经济》2022,(2):116-117
进入"十四五",北京提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将医药健康列入重点打造的"两个国际"引领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智慧医疗将迎来飞速发展期.智慧医院应该怎么建?智慧医疗体系应该如何运行?《经济》杂志、经济网调研组就这些问题与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郭君进行了探讨,了解他们对智慧医...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作为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三的工业城市,苏州在原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化工6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软件和集成电路等10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苏州制造"已然成为苏州的优势品牌.2021年3月,苏州市出台《"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为抓手,推动苏州制造业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打造苏州经济的"金字招牌".因此,如何立足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力文化内核赋能"苏州制造"品牌,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当时间指向2021年,流量红利的见顶预示着消费互联网逐步走向衰退,中国互联网向下半场进发,迎来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强基、智连未来,正值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入第二个三年计划,平台建设、落地实践高歌猛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释放新活力,带来新变革. 作为工业互联网赛道上的"后起之秀",朗新科技集团(300682.SZ)旗下瀚云科技扎根基层、聚焦产业、深耕市场,坚持以"开放、赋能、共生"的理念拓展产业互联网,助力一二三产业融通,以"瀚云数字工厂"和"瀚耘智慧农业"两大有力抓手,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让数字化技术渗透到价值链各个环节,打造传统企业数字蝶变新标杆.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作为传统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产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动力引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壮大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18.
<正>开年,浙江迭代升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包,强化数智赋能,提出支持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两区”建设,积极发展未来产业与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可谓相辅相成。瞄准一个“未来”,紧扣一个“数字”,二者均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布局产业发展。当下,“两区”建设面貌如何?  相似文献   

19.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全球制造业新的发展格局,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阶段,倒逼企业全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创造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服务,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继续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新优势,并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肖莎 《江南论坛》2021,(6):13-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是"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谋求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无疑是必由之路.笔者以为,"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逻辑可以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民生改善之道、全球生态安全的大国担当之道三重维度进行解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可以从绿色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管理机制、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绿色转型的公众参与机制四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