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引言根据日本《2008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统计,195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5%,而1970年已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到1994年这个比例已超过14%,进入了"老龄社会"。2015年时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竟超过26.7%,也就是意味着日本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迈入真正的老龄社会。另一方面,老龄化的背后,还有急速进行的少子化。日本"合计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时,即为老龄化社会。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一旦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则认为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占比13.5%。我国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由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的过渡,在2050年达到人口老龄化增长的最高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30%的预警比例。  相似文献   

4.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2亿,占总人口的13.3%。据专家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30并不遥远,严重老龄化社会正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我国目前正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据国家卫健委测算,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全国老龄办预测,至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退休人员与劳动力人口比例在1990年为1:6,2020年为1:3,2050年将达到1:1.3。  相似文献   

6.
<正>21世纪以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交织并行成为我国社会的新常态。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快速增长的格局;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几乎翻倍。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卫生组织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界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1950年至2100年中国人口发展数据及趋势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历经6个重要发展阶段。NO1.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1950年至1974年)人口老年比在1950年时为4.5%,中国人口老龄化始发相对较晚,老龄化率上升始于1964年。人口死亡率从1960年代初期的10‰左右迅速下降至1970年代后期的7‰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均寿命相应延长,使得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球正面临着“银发浪潮”的冲击。国际上对传统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以上,则此区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此为标准,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有1.26亿,占总人口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9.
沈婷 《上海保险》2013,(4):7-10,53
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降低的过程,被称为老龄化过程。在国际上,一般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9/6的社会,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初,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2002年,已经达到6.06亿,每10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数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的社会),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68个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这既带来冲击,也蕴藏机遇.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占全国人口的14.2%.世界银行预计,202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3%,2035年将突破20%,即,每5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未来几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迎来新的高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7.3岁,自然而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不能把老龄化看成"洪水野兽".积极应对老龄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64亿人,仅次于全世界总人口排名第四的印度尼西亚,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相对于60岁以上人口10%的老龄化门揽标准,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陡峭下降对应老年人口陡哨上升,强烈的反差预示着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13.
朱晓莉 《中国外资》2013,(21):176-176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7%及以上的国家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专家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0%。由此可见,中国已经跨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4.
一、商业保险介入养老产业的驱动因素1.养老产业强大的需求空间,为保险资金介入养老产业提供了可能我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劳动人口下降;2037年,老龄人口赡养比将达到0.5比1,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我国65岁以上老人人数未来半个世纪都会保持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全球预期寿命从1913年的34岁飙升至2022年的72岁。全球老龄化率也由2010年的7.7%上升到2022年的9.8%。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从2020年到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0亿人增加到1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6。我国也在21世纪初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9%。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的社会常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4%,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社会的不期而至,叠加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并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相似文献   

17.
<正>加强对民众进行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建立高效的参保激励制度,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参与率,抵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目前的老龄化形势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公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82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困惑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吴旭东 《中国保险》2023,(12):45-47
<正>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健康风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亿人以上,占总人口14.8%。在“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预计突破3亿人,占比超过20%。随着年龄增高,老年人较容易得各种慢性疾病,“带病生存”人口增多对医疗资源消耗过大。据统计,我国2022年人口平均寿命增至78.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