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查巧贞 《老区建设》2022,(13):77-80
百年党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党史教育在“概论”课学习的必要性,努力探索党史融入“概论”课程的路径,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加强专题教学、运用信息教学、联系实践教学,统筹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高校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的精神,关键是将十八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特别是融入《概论》课中最能体现其实效性的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3.
佟斐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138-141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贯彻落实“党史教育进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辉煌历史是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旗帜——积极开展党史教育进课堂”活动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依托推进党史教育进课堂的一次积极探索。活动从课上到课下、从学校到社会,运用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多维生动呈现党史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发他们独立思考,力求使党史知识入心入脑。经过一年多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党史教育进课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学好这门课对青年学子的成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介绍了专题讲解、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探索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湖南省A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研究百年党史融入高职校思政课的新媒体实践,旨在探索新媒体视野下充分运用百年党史的红色资源开展高职思政课教学,从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内在逻辑、思路逻辑以及高职思政课教学具体实现路径进行探讨,使产生学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把百年党史文化讲实、讲深、讲准、讲透,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  相似文献   

6.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文章通过将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的使用贯穿于"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评结果显示,雨课堂一方面在提高学生成绩的良好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的认可度方面效果显著,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成绩的不及格率。  相似文献   

7.
李晓燕 《黑河学刊》2012,(1):132-134
正面教育原则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宣传的需要,是实现《概论》课教学目的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需要。为贯彻正面教育原则,作为《概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民主精神、以理服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吕帅 《理论观察》2022,(2):37-40
新时代高校构建“党史育人”模式有利于巩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成果,有利于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有利于增进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高校构建“党史育人”模式,就要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把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党史教育融入服务保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构建“党史育人”模式,还要建立健全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和服务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该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需要从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多方位考量,着力推动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深耕“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从而着力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0.
张汝 《魅力中国》2014,(27):155-156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为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通过开展新闻播报与点评,社会调研及展示,演讲比赛等活动,将时事热点与《概论》课进行整合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我们也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1.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将有助于拓展思政教师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思政课程效能等。两者的融入要树立起正确的工作理念,意义要明确,内容要科学,特点要鲜明,师资要配套;融入路径选择要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实现教师和学生关系本位化、思政课教育体系的网络化等,以全面提高思政课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杜金双 《理论观察》2023,(10):44-47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国家赋予高校的职责,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多年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当前,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学习主动性差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践育人和制度建设的作用,系统推进,创新形式,通过学习以期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3.
“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为了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承接关系;“概论”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调关系;“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衔接关系;“概论”课与教师教学之间的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由于其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因而学习难度大,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是摆在每一个“概论”课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几种教学方法的初探,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滕学芹 《新西部(上)》2010,(8):207-207,198
在人体解剖学专科教学融入医德教育的主要思路:一是通过绪论课教学,唤起大学生献身医学的热情;二是联系人体解剖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三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四是用榜样作用促进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付正大 《魅力中国》2010,(5X):113-114
"思政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定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教学发展观,形成"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校"信息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必须对传统的"信息检索"课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要将创新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信息检索"课程改革提供重要方向。文章从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民办高校"信息检索"课的现状、如何将创新素质教育融入"信息检索"课中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力求能够探索出"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概论"课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责任感、理想、道德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教育者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要改进教学方式,丰富第二课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纲要”课是弘扬正确党史观的内在要求,彰显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立德树人功能的有力抓手。“纲要”课教师可从把握历史规律、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使命担当三重维度领悟历史主动精神内涵,为历史主动精神的融入提供学理支撑。历史主动精神融入“纲要”课应遵循教育规律,通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延伸等多元融入路径,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强化教育过程的高阶性,确保教育效果的长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将历史主动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20.
思政"概论"课是高职教学的重点科目,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改革措施。为了有效契合当前思政课改革的方向,有必要分析"概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以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