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与人才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具有时代的重要意义。通过民政部福利彩票基金示范项目的实施,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搭建了志愿服务活动平台,让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向农村,走进家庭,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同时对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莞近年将文明创建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互联互通、推动联动协同、扩大社会参与、服务社会融合和建立长效制度等方面,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值得研究和推广。本文针对当前东莞志愿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志愿者队伍质量需要提升、志愿组织的管理亟需改进、项目理念需要更新、志愿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困难和问题,从强化枢纽功能、注重分类引导、促进多方联动、加强数字创新、完善扶持方式、健全工作机制等多方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性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志愿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执行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性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志愿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执行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志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形态。习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社区工作是具体的,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这就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本文立足国情,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的功能定位,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分析洛阳市D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社区治理行动主体缺乏配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社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社会工作者引导+社区为本"模式,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促进各个治理主体参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国商情》2011,(12):45-46
寒冷的冬天,志愿者们在忙碌。他们走进社区,开展送煤送油、无偿献血等多项志愿服务。炎热的夏天,志愿者们在忙碌。他们融入到各种赛事中,提供便民服务。他们以自己的率先参与和乐于奉献感染大众,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建设和谐社会的队伍,用朴素的信念传递着令人钦佩的志愿精神。他们在帮助他人,为他人生活送去阳光和温暖的同时,也实实在在丰满了自己的人生。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又是由普普通通的一群人构成的团体。他们用爱心与责任温暖世界.从关爱儿童、敬老助残到参与环保、服务社区,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的名字叫安利志愿者!  相似文献   

8.
志愿文化在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志愿者自身发展及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社会教育志愿文化机制存在众多问题,建设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文化导向机制,需要从志愿物质、志愿制度、志愿精神层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高校培养社区体育志愿者,不仅有广泛社会支持和持续稳定的高素质人才资源,还有大学生内在动力的不断转变和国外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因此高校完全具有培养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可行性。高校在培养社区体育志愿者的过程中,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理念,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并且积极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为志愿者搭建适宜的服务平台,以保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影响逐渐扩大。大学生源于提升自我能力、奉献社会的动机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学校、服务对象等层面的问题。本文将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青年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西部计划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先天优势。本文以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研究发现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因政策机制不完善、服务对象不认可、自身服务意愿不强烈、专业能力不够高以及对基层情况不了解而遭遇现实困境。建议强化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管理机制,拓宽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以提升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纳税服务志愿者产生顺应社会需求,通过国内外纳税服务志愿者组织之比较,我国纳税服务志愿者组织存在制度、服务对象、组织经费等问题,建议提高协调管理能力,创新纳税服务手段,建立广泛参与机制,严格资格审查,稳定志愿者队伍,增强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人事部等四部门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和政策办法,启动了2007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表明,2007年度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总体规模保持2006年度水平。除2年期继续在岗服务的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按照总结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的要求,深化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志愿服务行动、农村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等专项行动,启动实施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志愿服务行动和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行动。《意见》要求各级项目办要按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各级项目办职责(试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重大事件和责任事故通报办法(试行)》等,坚持"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志愿者的安全、健康管理等各项工作,切实做好管理服务,为志愿者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推动西部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州亚运会高职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指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要从提高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两方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以促进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与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的优质志愿服务有着重要的关联,并形成了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南京模式"。从青奥会的"南京模式"看高校今后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需要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顶层设计,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支持系统,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志愿者队伍能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缓解就业指导教师工作负荷,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双向选择。加强这支队伍建设,要确立共同愿景,规范运作方式,创新工作内容,激发工作热情,优化队伍结构,保持队伍规模,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志愿者这个群体现已被公众熟识,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从社会学的视野展开调查.了解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参与服务的基本情况、参与的动机、未来参与的意愿以及当前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阻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阐述了志愿者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为了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探讨大学生志愿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借助法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责任的承担方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各类志愿组织不断涌现,志愿者成倍增加,志愿活动方兴未艾,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志愿服务面临着更多的契机和挑战。文章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志愿服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关系入手,阐述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助推作用,分析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运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动力理论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力系统,即从志愿者主体动力、学校场域动力以及社会场域动力,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志愿者主体动力,从组织结构、制度规范、领导管理等方面分析如何强化学校场域动力,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联动机制的架构来论述如何凝聚社会场域动力,最终使以上三方面的动力形成合力,达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