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冷漠是指道德主体在面对道德矛盾时道德判断上的不思考或道德行为上的麻木。现如今社会危而不扶、难而不帮、险而不救的事例屡见不鲜,道德冷漠形势日益严峻。道德冷漠症的形成与现代的生活模式、诚信缺失现象、道德赏罚体系的不完善及道德主体责任感的缺失息息相关。对此,应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诚信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全道德赏罚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道德主体应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自身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许多人情感冷漠、道德缺失,缺乏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懂感恩他人和回报社会。因此,本文从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出发,通过营造感恩文化环境、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等方式,以期提高社会成员的感恩意识,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诚信、友善、和谐。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逐步暴露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信仰、公平、信用、歧视、民主、博爱等方面,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尚处于体制转轨阶段;新旧道德体系存在冲突和矛盾;我国教育的片面化发展。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之间,道德是基础,是根本。因此,必须加强对道德建设的重视,以教育为基础,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建设;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准则;构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较快,社会利益结构调整频繁,社会矛盾容易激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正是要解决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把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作为社会和谐道德与信仰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还要有道德与信仰的支撑,而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必须深入分析当前诚信缺失与社会道德与信仰危机的关系,从道德与信仰的角度来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如同动物一样,某种意义上保持适度距离往往相安无事。适应人性"恶"的一面,以法律信仰为基础的制度诚信和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信仰诚信构成了西方陌生人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缺乏诚信生成土壤;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也存在着诚信不足问题。不能拔高和苛求人的道德要求,以人性及其文化的包容性为逻辑起点,构建适应人性"恶"的陌生人社会治理模式及其诚信机制。其中,法律信仰的制度诚信是关键。诚信关键不在于道德说教,而在于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条件论证了信仰的内涵和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仰丢失的复杂原因,从道德信仰哲学特点开始,集中道德信仰主体,实践三个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孟子道德良心论为切入点,从道德认知偏差、道德理想不明确、道德意志不坚定和道德情感淡化四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表现,并针对其多元成因对症下药,提出要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维度来建塑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与道德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技术进步在改变人们知识获取途径、促进农村道德体系更新、丰富农村道德体系内容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风俗习惯,削弱了信仰的作用,导致农村道德体系建设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扩大了不道德行为的危害程度,给农村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加快传统风俗习惯的继承和创新,加强道德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建立新技术道德评价体系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大学生在有效的道德教育下自觉形成的道德行为以及承担起时代使命的道德责任。从主观因素看,道德信仰、道德认同、道德体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从客观因素看,不完善的体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教育合力的欠缺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回报     
道德回报从表面上看是与道德要求背道而驰的,但在本质上,道德回报是社会对"道德人"的一种尊重,它不仅能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而且能做到社会的公正,弘扬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特别是道德信仰的危机。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教育的薄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共同导致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文章认为应当从实践和教育两方面共同努力,去化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2.
浅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呈日益多元化趋势。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信念迷念等严峻局面。应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成立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专门研究机构,注重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注重优秀学生和优秀事迹的示范引导作用,健全高校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信仰总体态势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特点.但也存在突出问题.造成此种现象的因为主要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弱点以及信仰教育的失误.加强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于优化社会环境,构建联系机制;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研究;开展生活化、多元化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城镇居民投资方式调查>问卷,分析了陕西洋县城镇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和预期,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理性投资的建议.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投资环境和投资回报,是引导居民均衡投资、分散投资和理性投资的前提和基础;从地方政府看要加强引导和规范;从银行机构看要创新金融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入手,基于“信”与“仰”的辩证关系、知行理论和涉身认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规律和机制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过程是主体自觉把知识转化为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的过程,是世界塑造主体、主体改造世界的相互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识、思、信、仰、践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有机整体,相互影响;实现每一个阶段的途径分别为学习、批判、深知、遵循和行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包括内在主体机制和外在规范机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省内1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科学信仰、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问题,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世俗化、非理性化及信仰迷失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因此,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信仰事关重大,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信仰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受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取向的并存及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信仰被淡化或边缘化,出现道德信仰危机。合理运用道德体验模式,重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信仰建设在我国入世之后日益显出它的突出位置。如何看待当前的信仰状况,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价值评价应把握哪些要点,如何从实际出发搞好社会主义的信仰建设,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德育观念;制定科学的道德教育内容;完善道德评价机制;优化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20.
法律必须被信仰,信仰的对象应该是国家法。但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格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农村,加强国家法信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初步了解,可通过教育、资料、讲座、法律合作服务所等途径进行;二是情感培养,可从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二者相比,后者更艰巨。新农村必须是一个法治化的农村,而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于信仰。故加强国家法信仰,对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