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背景下,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契机,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参考H3C、红帽等主流IT企业职业认证,分析了“1+X”证书制度下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意义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发展,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重点提出了实施路径,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的前提与基础.该文分析了校企行生利益相关者需求与期望,构建了基于岗位(群)工作过程的"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提出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现代学徒制碎片化教学管理与考核管理系统,融企业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为一体,实现学徒学习过程与职业生涯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开展课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满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以及校企合作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好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证书评价标准的融合,从校企合作、技能认证方向、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进而实现云计算技能人才的高质量、精准化培养。  相似文献   

4.
"双证制度"是沟通职业教育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纽带,高职院校推行"课证融合"是实施"双证制度"的关键。而"课证融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集"教、学、做"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这种模式在我院"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程中实施,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其课程开发设计取得了经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愈来愈高的形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应基于能力导向,"保基础,重实践,突能力,求创新,课证融合"。提高学生兴趣、设计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确定与之对应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教学评价创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发特色校本教材等,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实施与构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在职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未来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岗位是“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实践的逻辑起点,岗位能力培育是主线。“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的课程目标需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课程体系定位以课程的实用性、技能的应用型为原则,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应呈现工作进程系统化、理实一体化、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由课程目标决定,具体各级指标要体现与“标准”对接,同时要体现数字技术赋能“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用人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滞后、"双师结构"教师缺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素能本位、校企互动、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契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其模式建构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拓宽"双证融通"渠道;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方面的优势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环节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形式与内涵的不断变化,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会有终点。"岗证结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也曾被人所提及,本文根据中小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对一线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安徽xx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尝试探索"岗证结合"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期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借鉴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抓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结合山西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需求,从职业能力出发,论述了在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新定位以及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吕强 《全国商情》2009,(5):108-108,144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岗位需要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服务为模式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原有的学科体系,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实行整体优化,构筑专业课程新体系,以实现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管理与监察(城市设施安全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和特点,提出了"课-证融合,一会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结合了证书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一种典型的复合模式。基本要求是,按照岗位任职资格设计能力体系,按照能力体系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把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大纲融入核心课程体系之中,实现"能力-课程一体化"、"课程-证书一体化"、"教学-实训一体化"、"考试-考证一体化";通过筹备成立行业协会学会,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推行订单式培养;按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电子商务相关工作岗位,必须对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岗证赛考"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文章论述了建立"课岗证赛考"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内涵,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对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5.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证融通是当前高职院校比较认同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可以考虑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通过融通与专业相关的若干职业资格证书,建立职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课程体系学习的同时顺利实现学历与职业的融通。  相似文献   

16.
实现"双证融通"需要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又必然推动了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方式过于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本文试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探讨了基于"双证融通"下的考核方式,即多元整合,互为补充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19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方向是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对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提供人才保障,服务社会。文章从"1+X证书"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证对接"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对于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了显著作用,“课证融合”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推手。“Web应用软件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逐渐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中融合“Web应用软件测试技能(中级)标准”,使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标准,并围绕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改革,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可顺利通过Web应用软件测试技能(中级)考试,通过课证融合提升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是目前在很多高职专科学校流行的模式,双证融通是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理想培养模式。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培养具备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会计能力、物流业运作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双证融通,多证并举",有利于培养具备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会计能力、计算机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文章旨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多证并举"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20.
智慧城市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培养满足“云、大、物、智”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当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企业教育缺位、课程体系缺失、教学模式陈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铁职院开展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构建“平台-方向-岗位”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与岗位能力,填补了当前数字家庭等产业对创新型技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