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浩然 《新经济导刊》2013,(Z1):68-71
第三次工业革命,或正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结合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主流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走出危机必须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出现重大的技术创新;二是,出现重大的制度变革。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或正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结合点。尽管这究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抑或第六次科技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积极有效地进行了六次大的宏观调控:第一次是1979-1980年,第二次是1986-1987年,第三次是1989-1990年,第四次是1993年下半年—1996年,第五次是1998-2002年,第六次就是2003年下半年—2004年。其中前四次的紧缩性调控和第五次的扩张性调控,在当时并没有成为舆论焦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次产业仍然落后。主要表现为:(1)总量相对不足,即我国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表现为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第三次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例低。(2)第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例如,我国第三次产业内传统行业比重偏大而新兴行业比重偏小等等。(3)第三次产业经营体制上的福  相似文献   

5.
李雪 《经济师》2014,(3):6-9
自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在2012年4月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作为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体现在哪些地方?哪些产业将为此次革命提供关键要素和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特征是什么?新技术范式的更新是否即将来临?其转换的制约因素又有哪些?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听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的发言,请他与我们一起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他的发言择要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徐春莲 《时代经贸》2007,(8Z):49-50
以慈善捐赠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分配作为第一次市场分配和第二次政府财政分配的补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配机制。文章探讨了第三次分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完善第三次分配,全面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6年11月2日-9日,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和俄罗斯,并分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中哈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出席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举行中俄总理第21次定期会晤.  相似文献   

8.
浅议第三次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改变和拓宽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活动总量和空间的崭新方式 ,人们对第三次分配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如对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研究和认识。本文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使道德激励产生作用 ,从而使第三次分配的行为得以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实际发生 ,并由此对第三次分配的由来、特点、作用作了全面分析 ,借此和同行们商榷 ,以求对第三次分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此能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经济论坛》2009,(2):140-140
改革开放30年来,秦皇岛市统计局共组织开展了第三、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一、第二次农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第二、第三次工业普查,首次三产普查,三次投入产出调查,第一次经济普查等多次大型普查活动。针对每次大型综合国情国力调查,从普查机构建立、普查员的选调与培训、普查登记到数据处理和普查资料整理,市统计局均结合秦皇岛实际,定立了一套完整严谨的实施方案,不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丹  张威 《经济》2012,(9):70-71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登封面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掀起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热议的浪潮。文章提出,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引入机械化时代,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为标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张丹  张威 《经济月刊》2012,(9):70-71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登封面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掀起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热议的浪潮。文章提出,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引入机械化时代,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为标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与市场化:中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历史逻辑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认识我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任务,把握我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决策着眼点,首先必须考察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达到怎样的历史逻辑阶段,进而考察这种历史逻辑阶段上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社会历史要  相似文献   

13.
近来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以英国《经济学人》四月份刊登的保罗·麦基里的专题报告和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的一部《第三次工业革命》著作,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尽管两位学者认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角度、内容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部分城市领导联谊活动,由陆桥沿线部分城市领导、全国人大代表于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在北京发起,已成功举办了九次,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沿线城市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第九次陆桥沿线城市领导联谊会备忘录,第十次联谊会由甘肃省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承办。2012年3月2日,第十次陆桥沿线部分城市领导联谊会在北京飞天大厦举行。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理事长、西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假设统计检验、时间序列分析干预模型这样两种方法检验第八次降息和2002年“两会”召开对深市的混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市成份指数对第八次降息的反应不显著,但对两会的召开有显着正反应;深市的某些板块对第八次降息的反应显着,并且不同板块对第八次降息的反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林毅 《江南论坛》2012,(8):38-39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目标,与嘉兴市党代会提出的“三城一市”和海宁市提出的“转型发展、富民强市”精神实质相一致。我们要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嘉兴市第七次党代会和海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199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司法是涉及公司治理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6月中共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相继召开,现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所作的报告摘要刊发。  相似文献   

19.
<正> 看到贵刊1992年12月号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刘伟、杨云龙),深感贵刊和作者带了个好头。我国近十年来,一直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错误地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是概念、范畴上的极大混乱。有的不懂经济的翻译甚至把第三次产业误译为Third inndustry。有位日本学者说,中国的这种译语是可笑的,特别是把日本的第三次产业改翻为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模式特征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从政府职能定位、产业结构政策、反垄断政策、竞争政策、审批政策和补贴政策等方面阐述了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政策体系。笔者认为,以分布式发散式新通信技术与社会化民主化新能源体系有效融合为本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产业组织模式出现规模经济效应弱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起点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下降、中小企业优势显现、可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等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驱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并推动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网络状组织模式转换,而传统能源结构与能源体制下所形成的垄断行业既得利益集团,很有可能阻碍或延缓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产业组织模式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