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果此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改革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特殊经济体制背景下,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存在对我国的财政体制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以及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在种种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中,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金融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情况以及结合我国金融现状.探讨和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并对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首先对不良资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的现状,并分析了不良资产的变化趋势以及制度成因,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的数量要大大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资产质量被高估,且不良资产仍不断恶化。原因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不合理,银行内部管理不规范,造成银行分支机构不能如实地反应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4.
5.
苗华水  路妍 《经济师》1998,(9):25-27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加快改革力度,尽早转变为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同国际金融接轨。然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却面临着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严重阻挠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也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  相似文献   

6.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傅丽华 《经济管理》2001,(15):67-7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这是国内外人所共知的事实,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数据来源:The Banker,July2000,Top1000World Bank)。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近2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占其贷款总额的25%(1998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这些不良资产基本上是由贷款形成的,其中逾期的占67%。呆滞贷款占20%-27%,要核销的呆张占7%-13%(周小川,1998)。国际上对这些坏账的判断则更为悲观,有些对坏账的估计值甚至高达40%(Wilder估计数字),德意志银行的Spencer则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75%的贷款贷给了国有企业,这些贷款的2/3近年来遭受损失,由此他判断不良贷款比率约为50%,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已居国际银行业前列,甚至超过某些金融危机国家的不良资产比率。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和重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东 《当代经济》2002,(2):45-4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和重组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求我们要积极务外的成功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关各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处理和解决机制。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渐进改革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从渐进改革的宏观角度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根源。作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国有银行承担了体制转轨的改革成本,是一种在既定条件下的闪优的制度安排,仅仅限于银行内部的改革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根本无法求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防止新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生成,改革的出路在于理顺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重新安排政银,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对于借款人因市场化经营失利而造成的不良资产,应建立和发展规范的不良资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不良资产运营中的作用。对于政策性指令贷款而形成的不良资产。在政策上应放宽这类贷款的核销条件。对于人为造成的不良资产,必须坚决地启动司法程序,将其绳之以法,追缴所侵吞的银行资金。  相似文献   

11.
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已经被国际经验证明的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的技术和手段。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资产证券化能够将其不良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使其风险加权资产减少,从而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在中国,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还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积累市场化资本运作经验。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技术要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图从证券化产品的角度分析影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在不同市场条件下,运用和推广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技术即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中国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中间路径进行了理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资产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形成的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不良资产通过渐次侵蚀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和核心资本,显著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推升了银行的杠杆水平;相比于资产收益率,不良资产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是提升银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业银行是风险聚集的焦点,特别是信贷风险的防范更是至关重要。文章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对风险的防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部存、贷款总量的62%和59%。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同业的不断创新,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也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已成为银行发展的潮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则是为了提高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益,实现集约型的有效增长,最直接的表现是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银行业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综合反映,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  相似文献   

15.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经济的发展促成新金融的产生,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势必引致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制度创新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健全和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而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则在于解决产权主体虚化.应着力营造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环境消除制度歧视,实行公平公正竞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协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WTO给予的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将使得中国银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文章从金融全球化这一角度出发,将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在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进程,增强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大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存在误区。一是对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些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至今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总认为国有银行“大树底下好乘凉”,风险再大也垮不了,没有及时认识到内部控制在银行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内部控制定位存在偏差。有的简单地把零散的业务规章制度汇编直接当作内部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18.
邵斌 《当代财经》2001,(6):40-41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构想:一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的企业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转变现有国际业务机构的职能,维护有效竞争秩序;三是改善外汇清算系统,加强外汇资金管理;四是调整业务结构,改善资产质量;五是改进技术手段,强化信息管理;六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一、加快调整信贷结构的必要性 1、面对加入WTO的需要。加入WTO,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时,外资银行采用灵活高效、方便快捷的网络优势,金融服务质量优势,金融工具创新等优势与我国银行展开竞争。届时绩优客户可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