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货币政策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的非对称性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针对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时间非对称效应,利用CARCH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察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存在非对称效应,即存在关于经济周期、传导渠道、政策取向三个方面的非对称形式。  相似文献   

2.
居民储蓄行为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参数在我国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不一致,从而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现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一些观点的论述和总结,VAR模型对于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研究具有适用性,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选取代表性省份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产生了差异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研究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和国际贸易三大途径起作用。其中,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通过投资传递的具体途径和数量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投资传递到宏观经济上,其传递途径包括贷款可得性传递途径、利率途径、非对称信息途径或资产负债表途径等,但不存在托宾的q效应。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基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数据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三个省份对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的不同反映,并建议在统一货币政策前提下,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国外有关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效应,而且对其中的原因分析都集中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国内学者沿袭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表现来研究区域效应的分析角度是正确的,但是从研究前沿看,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而应该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转向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角度,特别是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配给的区域性特征研究上,重视货币政策对银行、企业的金融行为的影响.这也是新、后凯恩斯主义两个学派同时强调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高科技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证实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不对称现象,发现货币政策对高科技小企业投资和净值的影响比对高科技大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也意味着在制定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时需要考虑金融加速器效应。  相似文献   

8.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真实表现为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存在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我国货币供给冲击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我国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是与不同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以贷款规模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有效性,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且存在时滞;与货币供应量相比,贷款规模更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0.
货币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总量性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适当的条件。中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应该发挥一定的结构性调整作用。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显著,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我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不仅影响了传统金融业务,也助推了金融体系的变革,对我国宏观调控具有重大影响。文章从理论层面剖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并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比较了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的作用效果。发现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均具有明显时变效应,整体上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同参考目标上量价调控效果存在差异,在产出水平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降低了数量调控的传导效率。而利率对数字金融冲击的响应以及产出对利率冲击的响应均呈现较大波动性,增加了价格调控的不稳定性;在物价水平方面,相对于价格调控,数量调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更加稳定;从贡献度来看,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具有持续增强的影响效果。文章研究结果对优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85年至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检验和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别,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东部地区效应最明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效果在西部地区表现最佳,货币政策有更大的产出效应,且区域效应更明显.建议探索货币政策区域化操作、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07—2016年的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且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对信贷投放总量以及社会总产出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风险定价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效应、杠杆效应作为中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重要作用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商业银行更有效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金融》2012,(11):62-66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在西北五省区的区域性效应,并结合各省区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企业规模结构、经济开放程度等差异是各省区货币政策区域性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推行差别化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控制了货币政策变量、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条件下,以工业增加值作为门限变量,利用T-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财政政策对最终需求的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依据工业增加值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周期进行划分,且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对最终需求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鉴于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应区分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最终需求变量的影响,并依据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施有差别的定向调控,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变动经常导致的经济资源在行业之间分配的不平衡,即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货币政策在行业层面的分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因此,中央银行在充分认清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应注意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创业板指数收益率进行统计性分析和残差检验,并建立了AR模型,发现残差序列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即过程的方差不仅随时间而变化,而且有时变化很激烈;按时间观察会有"波动丛集性"或"波动聚集性";从取值的分布来看有"高峰厚尾"的特征.因此,主要借助能够避免过度拟合并且更加简约、在处理金融数据易变性方面和非对称效应方面具有优势的广义ARCH模型(GARCH)消去ARCH效应、分析每日收益率,并利用GARCH-M模型对我国创业板的收益率与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信息冲击曲线来分析正负消息的冲击力差异,即"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8.
宋春梅 《全国商情》2009,(9):51-51,53
区域金融二元结构导致不同区域对统一货币政策的反应不一致、不均衡,统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以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假设前提的传统的单一货币政策在新的区域金融发展二元结构特征下遇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采用DAG技术识别SVAR模型,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并比较了"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与价格效应具有不同的传导途径,前者以"货币渠道"传导为主,而后者则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相对于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及信贷政策冲击,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及信贷政策冲击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时效快,影响程度大。此外,相对于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冲击,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效快。相对于扩张性信贷政策冲击,紧缩性信贷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效快。在短期,紧缩性信贷政策对价格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在中长期,扩张性信贷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由于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使用我国1978—2011年的季度数据构造金融脱媒指标,分别基于利率传导渠道和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对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是:金融脱媒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传导渠道的效果,强化了利率传导渠道的效果,金融脱媒的增强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总体呈现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