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域创新系统(RIS)有利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对于促进合作研发、知识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风险。文章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RIS的风险进行全面的介绍,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和种类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参阅中外近三十篇文献资料 ,将理论界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讨论情况 ,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和模式 ,区域创新环境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作用四个方面作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制度创新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发展对区域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只有高效率制度主导系统创新的区域才能提高竞争力;只有充分认识并有效发挥政府在区域制度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提高区域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才会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制度创新是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会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石峰  戴冬阳 《技术经济》2013,32(1):40-43
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区域创新系统环境、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理论、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等方面,对国内外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汝庆 《经济师》2007,5(3):39-41
文章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做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外集群与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焕峰 《经济地理》2004,24(6):738-742
空间邻近性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文章认为国外对集群与区域创新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文献主要从"要素"、"结构"、"过程"和"系统"等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存在着4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一是假设创新区域具有均质性;二是在讨论"外溢"特征时,以"体系"或"系统"、"网络"为出发点,分析单位为微观个体(如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等),强调的均是"点"的外溢;三是假设创新区域具有封闭性;四是假设利益无磨擦,即假设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是激励相容的。这样,区域创新理论对某些问题无法作出很好的解释,更无法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9.
价值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Autio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图出发,引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4种建设模式,然后结合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用图表设计了价值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推动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已经成为可持续的必然要求,集群内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构建低碳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子系统、服务创新子系统和环境创新子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促进集群创新机制、扶持引导集群核心企业、培育净化区域文化环境等支撑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锋 《经济纵横》2004,(6):59-63
本文从经济动因、客体演化、转移模式、转移效应、战略选择和发展趋势等6个方面对产 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对该理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20,(2)
文章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选取2008-2017年31个省(市)(除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探讨了我国整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科技投入对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经济研究进展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对十一五以来国内贸易经济学科研究的主要进展与代表性成果进行了审视与剖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十二五期间学科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LCA)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生命周期评价文献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LCA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整理了国内自1995年以来的大部分文献,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清单分析和LCA数据库、应用领域3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接着分析了国外LCA发展轨迹、研究动态和常用软件的特点;最后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希望为国内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创意指数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价值链理论,创意产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可区分为知识创新源转化为创意资本、创意资本转化为创意产品或服务和创意产品市场化运作三个阶段。据此,城市创意竞争力可概括为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大核心能力。城市创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创意经济竞争力的两个能力,选择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市2002—2011年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将30个省/市按照碳集中度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碳排放区域。利用STIRPAT扩展模型,并采用SPSS岭回归方法对3个碳排放区域的碳排放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我国在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上还比较落后,使得整体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碳排放的增加量比利用科技手段减排的CO_2要多。  相似文献   

17.
选取新疆16个地州市作为研究样本,以23项指标为分析因子,对新疆各地州市居民国内潜在出游力进行了因子和聚类分析,并建立了潜在出游力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潜在出游力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要靠"内力"的推动作用,而且需要"外力"的拉动作用;(2)居民国内潜在出游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等显性因子以及交通状况等隐性因子;(3)各地州居民潜在出游力空间分异格局为:出游潜力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极化和扩散作用,由经济中心向周边地区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且大体呈环状分布.潜在出游力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北疆地区,并且以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的潜在出游力最强;(4)第三产业综合性因子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传统因子交通等的作用有所改变,新因子互联网、固定电话户数等的作用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区域工业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可能存在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线索,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各工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趋势和分布特点的分析,发现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往往大部分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且产业内部企业在该区域内部的集聚往往存在良好的空间互动性,有利于产业和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创新能力产业集聚现象有限,虽然少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创新性强的产业集聚,但空间互动性不强,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在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同时,还能维持区域自然环境的平衡。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从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性质、原理及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向展开论述。最后简要评述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及趋向,认为加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影响因子、作用机制以及定量化研究结果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应用性为今后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0.
国内自驾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168-170
自驾车旅游是中国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个重要旅游市场。对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进行综述,中国自驾车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驾车旅游的概念、类型与特点、发展及存在问题、自驾车旅游市场、自驾车旅游产品、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今后中国自驾车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