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克任 《生产力研究》2000,(4):81-83,93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因此加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概括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基本含意和要求 ,总结了以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和改组国有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颜廷标 《经济论坛》1998,(20):17-19
一、实施战略性改组刻不容缓当前,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若干问题,既有老矛盾的凸显,又有新问题的萌生,而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国有经济效益下滑、亏损增加。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对我省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举措。第一,通过战略性改组,...  相似文献   

3.
对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中,一些观点有利于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从总体上和质量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另一些观点则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应权衡利弊,采取合适,有效的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4.
观念陈旧与社会保障制度缺陷是国企改革两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异明 《经济师》1997,(10):9-10
观念陈旧与社会保障制度缺陷是国企改革两大难题●汪异明自从党中央提出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还面临着许多障碍。我们对在中西部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某两个城市的调研表明,观念陈...  相似文献   

5.
杨洁 《经济师》2001,(10):138-139
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应以国有企业现有产权关系的变更为核心。并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运作方式 :即改组在国有经济内部进行 ;改组采取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相互融合 ;改组采取国有经济的进入或退出  相似文献   

6.
国有强优企业要在战略性改组中有所作为□刘清芳△当前,国有经济的结构性缺陷仍很突出。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搞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是矫正我国经济结构性缺陷的战略之举。△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应遵循这样几条方针:牢固树立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资产重组:目标·条件·方式●葛文新张生宇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迈出了重要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正触及许多积淀已久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其中资产重组作为...  相似文献   

8.
《经济视角》2004,(2):1-1
加速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通过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收缩国有经济领域,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加快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强市场和政策引导,推动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保证产权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9.
马维列 《经济师》1999,(12):63-63
搞好国有企业,既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提出了“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新课题,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就是要围绕“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促使资源向优势企…  相似文献   

10.
着眼于从根本上搞好国有经济,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和工作指导上的一大转变。在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坚持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与退、为与不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是针对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进”和“有所为”是发展,“退”和“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目的都是为了…  相似文献   

11.
一、加大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力度 首先,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促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使竞争领域的国有资产进一步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一)国有经济继续保持绝对地位,但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扩张速度较快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在许多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但国有经济仍然保持了对重要行业的支配地位,尤其是在前500家企业集团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量仍然强大。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研究》2001,(6):3-6,18
党中央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一条极其重要和十分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经组成部分,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进展,辽宁作为国有经济相对集中的省份,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完成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保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是落实十五大精神和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一、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再思考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进行定位。在这一问题上,目前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应当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将其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然而,认真分析起来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长期来看,一国的竞争性领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某一领域能否成为竞争性领域,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宏观管理的需要确定的,它可以适时地进行变更和调整。第二,竞争性行业主体多元化。从目前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调整的情况来看,除国有独资企…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的改革是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17.
国有股配售原则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辉 《资本市场》2000,(8):35-39
<正> 国有股配售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的总方针,揭开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这意味着国有资产、国有企业除了在部分领域保持垄断或者控制地位以外,已经获得了退出大部分行业的政策基础。而在资本市场中,将“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最关键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要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就是要落实中共十五大精神,向企业体制创新、企业战略性改组和全面配套改革的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即是说,抓好大的企业与放活小的企业是目前我国为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盘活存量资产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为了在实践中切实运用好这一战略,就...  相似文献   

20.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新时期金融战略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信 《经济师》2000,(3):73-74,84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 ,国家将对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作为国民经济运行血脉的金融与国企息息相关 ,而在促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应如何有进有退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呢 ?这是金融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一、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无为”“无为”,原本是我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他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