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陈利平 《经济学》2007,6(4):1115-1126
本文在一个引入时滞、政策传导扰动和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地对经济中的扰动做出正确的估计,尽管可以利用中间目标变量和其他参考变量的实际值对目标值的偏离所给出的信息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但仍然无法对冲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再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财政占优、金融占优和外部占优问题,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其意愿的政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无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一个引入时滞、政策传导扰动和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地对经济中的扰动做出正确的估计,尽管可以利用中间目标变量和其他参考变量的实际值对目标值的偏离所给出的信息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但仍然无法对冲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再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财政占优、金融占优和外部占优问题,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其意愿的政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无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和美国对国外资本的严重依赖束缚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手脚,削弱了美国经济及其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伯南克独特的学术背景和个人风格使得关联储会在推进数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确立货币政策规则、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以及使货币政策非人性化诸方面继续做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宏观政策协调理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而政府债务政策长期处于附属和工具的地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这导致了政府负债决策的政治化和货币政策的不可信。笔者认为,应当把政府债务政策置于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地位。在政策工具上,设立独立的债务政策目标和工具;在政策协调的框架上,以主权资产负债表管理为框架促进政策之间的合作;在体制方面,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政府债务政策的松绑。  相似文献   

5.
在1970-1990年代,德国经济在马克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趋势,由此引起了各国学者对德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及操作工具的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德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上和操作目标上的选择过程,并深入探讨德国联邦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搭配以实现这些政策目标.德国联邦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增长以及在处理本币升值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涂昭明  吉卫民 《当代财经》1991,(7):57-58,62
受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困扰,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对十年改革中几起几落的经济发展现象,进行了冷静的回顾,反思与剖析,自然对我国三十多年来一贯坚持的货币政策目标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多种观点见诸报端。在这里,我们不揣浅见,针对这些观点,也谈谈我们对“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马勇  王莹曼 《金融评论》2022,(2):1-20+123
本文基于国内97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政策利率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说明基于“双支柱”的组合式调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多重目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博昭 《经济论坛》2007,(13):31-3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付诸实施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实体经济,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的目标发生偏差是重要因素,在潜在增速下降的背景下,通胀水平已经无法客观反映真实的需求状况,货币政策本身其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就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0.
针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应关注金融稳定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早期发达国家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与一项工具,一个目标就是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一项工具就是政策利率,合理设定政策利率就能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稳定性和产出缺口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追求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鉴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内生关联性,未来货币政策需加强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产出稳定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种选择和两种结果 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政策可能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也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实行扩张经济性政策,适当调低汇率,增加货币供给,解决银行坏帐问题,使物价有所上升,经济会不断恢复,增长速度回升,利率水平随之上升。实行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汇率保持不变,经济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通货紧缩的状况不会改变,利率水平较低。这时如果增加货币供给,就要首先增加外汇储备,但并不会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结果,就会出现类似日本的情况,而且中国是否能够在低生产、低消费、低物价、低利率的条件下长期维持仍然是一个问题。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同其他事物一样,货币政策目标也有一个质和量的规定性。其质的规定性就是判别货币政策目标是与非的原则、标准,其量的规定性则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数量界限。无论是从其质的规定性来说,还是从其量的规定性来说,都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因此,在货币政策的设计中,能否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质和量的界定,从而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以及货币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AS-IS-LM(即总供给、IS-LM)模型对经济开放度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短期内是存在的;但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能力随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减弱,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随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会不断弱化,引起的价格波动会有所增强,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一系列因素特别是经济国际化、信息高速化等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省、区、市之间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近几年来,不少人将地区差别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分析。有一些人认为,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中央银行实行高度统一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与目标不一致,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巴曙松,2000)。然而我们发现,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地区间如何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差别有多大,却缺乏详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为此,自1990年代起,一些国家相继改弦更张,把货币政策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运用模型分析,在封闭经济的假设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和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状况,本文认为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6.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货币政策无法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稳定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侧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并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侧重维护价格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且相互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宏观政策配合有效性和实施好经济管理,要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定位、执行和测度的兼容性,加强宏观审慎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在种类设置、使用规则、使用时机上的配合,统筹实施主体的权责设置、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政策边界及国际合作,在政策目标、操作工具、组织安排、微观机制等方面促进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7.
于辉 《经济咨询》2006,(5):33-35
在当代,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归宿,对货币政策乃至国家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要求,积极慎重的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优化各目标间的搭配和组合更具有决定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权衡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均有不同的侧重,其政策效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刘澄 《当代财经》2002,(12):16-20
基于对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后认为,在转轨经济时期,特别是通货紧缩时期,应执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设置物价指数预警区间,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并在货币政策目标转换时,注意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相似文献   

19.
关玉 《经济师》2011,(7):203-204
文章介绍了"通胀目标制"的优点和局限,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与"通胀目标制"的差异及其优点和局限,分析了我国经济特征对下一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约束,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货币政策框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