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葛文克 《活力》2006,(2):97-97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兴起的股份制改革让人们看见了国企产权明晰、监管到位、秩序井然的发展前途。这不能不使人们对股份制产生了极高的热情。但如果我们冷静分析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成为当今国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其改革的主导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以增强企业获利、提高效率为中心,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等要求。因此,坚持市场化导向推进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现状,梳理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举措,针对军工企业提出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首要条件。我市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利用非国企改造国企,通过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完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交易机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许多成功的购并案例似乎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走向成熟。有人甚至乐观地预言:“国企大范围改制,是正处在成长初期的中国民营企业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但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国企产权改革至今仍然是一个触动人们神经的敏感话题,而由于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多种多样,各相关方面的利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具体操作上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民营企业若想分享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敏锐地识别并设法规避其中的种种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改革,从1979年迄今已30年,但都没有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有模糊之处。无论是着眼于解决国企体制和机制不活的问题,还是着眼于解决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问题,国企都必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制约国企改制的主要因素。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成因,一是产权归属不清晰,二是没有进入产权市场公开交易,三是没有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交易。如何有力促进国有企业在渐进式的改革中实现预期目标,又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产权转让的科学与廉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2001年来,湖北省鄂州市中小国有企业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开展了以“两改”(企业产权国有改为民有、职工改变国企职工固定身份)为基本内容的新一轮国企民营化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产权结构单一,所有与实际控制利益错位,管理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等。MBO由于能够实现国企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企业所有与管理利益的统一,以及从根本上杜绝国企管理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模式必将广泛运用于公有制企业的改革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许多成功的购并案例似乎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走向成熟。有人甚至乐观地预言:“国企大范围改制,是正处在成长初期的中国民营企业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但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国企产权改革至今仍然是一个触动人们神经的敏感话题,而由于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多种多样,各相关方面的利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具体操作上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民营企业若想分享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敏锐地识别并设法规避其中的种种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0.
产权会计理论者初始就认为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国企改革推行数十年的今天处境依旧尴尬,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产权理论中,国有产权下的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存在交易费用虚高、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及审计不作为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国企市场化的前提是厘清产权。文章旨在从产权会计理论角度对国企低效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国企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经历了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治理结构构建以及治理机制建设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产权理论是紧密相连的。治理改革的成就是不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的结果。通过梳理和分析国企治理改革历程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联性、互动性、理论指导性,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公司治理质量,并展望未来的国企治理的趋势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企应当也必须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以不断适应新情况,提高经济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产权却一直处于不明确不清晰状态,国企改革下一步重点就是要更加清晰界定国企产权.文章首先介绍了产权理论的相关内容,以及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最后分析国企改革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的核心--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新近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确定“指导和促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国资管理机构的主要义务之一。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正成为当前研究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基本特征可归结为两点:即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与公司治理的民主性。国企的产权是明确的,故我们把思考重点放在公司治理上。  相似文献   

14.
明晰产权与产权会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的改革中,我国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格局,开始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产权格局,但是,国有企业与国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针对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的现状,圈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都是在不变动产权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行政性分权、分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并无实质性的变化。问题集中反映在产权方面:“政资分赢”与“政企分开”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南于出资人缺位”,产权主体不明确,以至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主体虚置,国企资产结构不合理,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型,其结果是国企行业为短期化与效能低微,缺乏持久活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开始的“朗顾之争”,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关于国有资产改革方向和路径的大论战———国有产权改革究竟何去何从?文章从争论的焦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说起,分析了国资流失的原因,以及国企产权改革的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三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系统工程的核心是通过解决旧体制遗留问题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给国有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企产权改革,改善企业所有者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最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在齐齐哈尔市,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已成立了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国企集团。国企集团作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者和国有资本的产权代表,直接面向所属基层企业,负责组织、领导、监管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8.
30年来的国企改革一直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但这一改革路径并没有实现国企作为市场经济组织的约束性与自治性。国企改革关键是国企治理的权力配置,而治理是安全与效率及运营成本的权衡。解决国有企业治理的悖论,在于认清国有股权的公权属性和行使过程中的私权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设计国企治理架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简单的产权理论模式思维,创新市场经济组织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9.
吉林大学李显君先生在4月2日的《经济学消息报》上发表了《“产权崇拜”与“产权神话”》一文,对产权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李先生认为产权改革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过大于功,而且其害无穷。笔者在拜读完全文后,仔细琢磨,觉得李先生对于产权明晰的界定。国有企业产权的模糊性以及产权改革与加强管理对国企改革的不同作用的理解有失偏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理解错误会直接影响到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战的时候,理清以上三个问题,纠正有关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的一些错…  相似文献   

20.
在如何搞活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即将国有企业的问题归结为体制问题,或曰制度问题,特别是产权问题,因此,主张继续通过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来搞活国有企业。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认为,在目前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成果尚未充分消化,不可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搞活国企的当务之急,乃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改进与创新。一味强调所谓制度创新,至少没有抓住当前国有企业问题的要害。一、国企改革的重要失误之一是相对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20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制度层面的改革。1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