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于不同的治理战略,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对信息披露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内容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具体而言,控股股东往往倾向于让信息披露看起来较为可靠和及时,以便迷惑市场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同时有意降低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使投资者缺乏相关的信息作出适当而有效的反应。相反,其他大股东可能阻碍控股股东操控信息披露,对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倾向于要求在年报中披露更多更加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第二类代理问题和特殊资产保护出发,基于终极控制权,探讨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以及大股东制衡机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战略及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虽然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显得越可靠和及时,但控股股东无意于提升信息披露的相关性。(2)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越高,即其特殊资产卷入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卷入信息操纵。提高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但同样无意于提升信息披露的相关性。(3)其他大股东可能阻碍控股股东操控信息披露,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对信息披露以及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产生负面作用。(4)其他大股东制衡度与信息披露指数、信息披露可靠性和及时性之间表现为显著的U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敏 《生产力研究》2011,(12):268-270
文章基于机构股东积极主义的视角,探讨机构投资者对控股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策略选择问题。通过机构投资者与控股大股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分析发现:机构股东是否采取监督策略取决于其对公司治理状况好坏的判断概率。机构股东持股比率越高、持股时间越长越倾向于选择监督策略。但机构股东监督仅是法制监督的补充机制,其监督有效性的发挥依赖于法律制度与监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利益侵占假说",大股东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作为公司治理的可能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有动力抑制大股东的挖掘行为。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183个样本,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我们发现,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即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绝对控股股东越不倾向于采用关联担保方式进行"隧道挖掘"。  相似文献   

5.
叶会  李善民 《财经研究》2011,(9):134-144
文章利用2006-2010年发生的大宗股权交易事件,对大股东获取控制权利益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在所有权结构中的控制能力越强,能够获取的控制权利益水平就越高,但是与非控股大股东相比,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与非国有股东相比,国有性质的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较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抑制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尤其是对控股大股东和国有性质股东获取私利行为的作用程度和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次大股东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次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的透明度会降低,次大股东不能够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当次大股东与控股股东类型相同时公司的透明度会比较低.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次大股东不能够影响公司的透明度.只有当次大股东为机构投资者时,公司的透明度才较高.因此,在影响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次大股东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与掏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雷何少华  黄志忠 《经济学》2006,5(4):1157-1178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4—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非控股大股东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显著提升了公司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敏感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控股股东未股权质押的公司,非控股大股东对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敏感性的影响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中更显著;相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的时期,非控股大股东对公司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敏感性的影响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更显著。进一步考虑非控股大股东异质性发现,相较于国有非控股大股东与其他非控股大股东,外资非控股大股东对公司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敏感性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非控股大股东对投资决策的积极影响最终能够提升公司的增长和清算期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然垄断企业中国有股东为绝对控股大股东,那么,其他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表现出的强烈的低负债比例偏好在自然垄断企业中是否存在或者说更为严重?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然垄断企业国有持股比例与资本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论支持了在自然垄断企业中,国家股持股比例高的企业倾向于使用较低的负债率,管理者持股比例高的自然垄断企业倾向于更低的负债率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对杭州市1992—2001年城市土地市场中的367宗土地交易资料的分析表明,监督制度和市场信息是影响协议地价与招标、拍卖标底地价的主要因素。在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的1992年,标底地价与该宗地相对应的基准地价不存在差异。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导致1995年协议地价低于基准地价。监督制度比较完善、土地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1999—2001年,协议地价、标底地价都显著的高于基准地价。  相似文献   

12.
全要素生产率是理解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工业改革正好为经济学家关注和考察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形式以及改革政策对生产率变动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基础。在1978年开始的旨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彻底地改变着它的工业部门面临的市场结构和工业组织,并不断造就着一个与世界经济更加融合的制造业部门。新的和更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在竞争中不断获得了高速增长和扩张的机会,使得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改善主要依赖着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它的活力。中国工业改革的成就不是挽救了国有企业,而是收缩了国有企业部门的"战线",诱致了一个非国有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崛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一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一个有限经济(economy)内部行为主体的一项基本权利(如产权)的界定与实施过程给出了一种解释。与以往一些博弈论专家在分析制度(尤其产权制度)及制度变迁不同的是,本文在博弈模型中通过非完全信息的假设,引入行为主体策略的差异性。本文给出的结论是:制度是不同的行为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均衡。在文中我们使用的是一种混合均衡的概念——对称完美贝叶斯均衡。最后本文对相应的结论给予了一个现实的说明,并指出了模型可能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一些生产率模型已经开始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在中国省级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以方向性距离函数为表述的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对省级生产率绩效度量中的"技术效率"指标在考虑了环境因素的情况下进行重新排名。我们的研究经验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模型,既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又继承了传统生产率分析技术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框架,相对于目前流行的直观的绿色GDP推算方法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将农业保险及其补贴政策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替代性政策。然而,农业保险制度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本文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运用联立方程组对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与农户农用化学要素施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决策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的影响不尽相同;同时,农户农业保险购买决策对其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行为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也表明了在我国现行“低保费、低理赔”的农作物保险制度下,鼓励农户参保并不会给环境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过去对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的研究集中在供给方面,本文应用大规模农户调查的数据,从需求方面研究了中国三个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低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贫困地区试验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不能自动地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许多贫困农户将自身排除在小额信贷市场之外。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中国的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没有能自动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它们仍然对中国的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提高小额信贷项目对贫困人群的覆盖率,需要通过减少对贫困人口的其他约束、依照贫困人群的需要定制小额贷款产品等方式来提高贫困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分配财政资源的不同方式会引起地方政府的利益机制和行为的重大变化。本文构建一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并且采用省级数据来说明在90年代中期伴随分税制而来的财政集权如何加剧了地方政府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的行为转变。研究发现,虽然中央政府从财政集权中受益,预算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却因地方政府的行为变化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农业生产与反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们在黄河流域四个大型灌区的实证研究发现,传统上村级的集体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在逐渐被用水协会和承包管理所代替.由于改革具有很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因而很多改革流于形式;而只有那些建立了有效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节水的目标.我们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会导致小麦单产的降低,但下会对玉米和水稻的单产以及农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而且贫困状况也不会因此而恶化.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劳动力根据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和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在成为自我经营者和工资收入者之间进行就业选择。简单的Mincer工资方程回归结果显示,工资收入者比自我经营者的教育回报率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在矫正了样本选择偏差之后,拓展的Mincer工资方程对工资收入者的教育回报率估计结果在5.3%—6.8%之间。从培训角度看,简单培训、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再流动都有显著作用,但简单培训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作用不显著,而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则对其工资收入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此外,工资拖欠等权益保护问题也对农村劳动力再流动有重要影响。在处理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个人异质性和教育内生性问题时,本文还发现父母受教育年限不是一个理想工具变量。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