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打从2002年冬天"东北人"(www.dongbeiren.com.cn)开出其上海第一家分店——"东北人"风味连锁饺子坊长宁区番禺路分店起,许多领略过"东北人"风味风情的消费者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5月1日,"东北人"在上海的第七家分店——冰雪文化旗帜店,又在浦东新区商城路1330号火爆开业了。这也是"东北人"在全国开出的第21家分店。  相似文献   

2.
红遍上海滩的周立波说:“我只是—名滑稽演员。”这个定位很低调。以在二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能让观众笑680次的功夫,周立波完全可以自诩为笑星,而且是毫无愧色的笑星之王,就刚刚评出不久的上海十大笑星,谁有这样的能耐?周立波也可以把自己称作什么“角”,现在不是流行“铁三角”、“新铁三角”吗?然而,周立波宁愿低调。“低调”就是“腔调”,周立波很聪明。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3,(9):7-7
在我国的东北方,位于雄鸡头的部分.便是美丽富饶的黑龙江! 也许你跟我一样,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人,也许你跟我一样,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4.
人物     
《市场周刊》2010,(3):8-8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的表达、传承载体。没有上海话的海派文化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自觉。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但是.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上海话所遭受到的磨损也是让人唏嘘不已的。很多人为之感到担忧,这当然是有理由的。钱乃荣教授的上海方言研究备受关注.周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备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缓释了大家内心深处的一份担忧。毕竟.建设海派文化需从保护上海话做起。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沈祎 《国际市场》2010,(4):46-47
周立波有个段子,大致是这样说的:“都说讨厌上海,但是从来不妨碍他们来上海的。”他说这段话,是为了驳斥那些对上海颇有成见的“外地人”。听他这样一说,好像还颇有一番道理。但如果外地人,尤其是占外来务工大军主力的农民工兄弟都不来了,那么经济快速发展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大城市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6.
吕莱 《国际市场》2010,(3):44-45
2009年,上海滩最红的一个人当数周立波了。当他一身黑色西装.戴着墨镜,头势清爽地出现在海派清口的舞台上时,真是一个“酷”字。“我的西装是Armani的,眼镜是Dolce&Gabbana的”,当周立波表情“隆重”地从那利索的嘴皮中吐出那长串字母时,这些品牌似乎和他的品位被绑定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同命相连!同福共担!三人曾跟同一老师学医疗技术,结果创业都没成功。如今,三人又同选另一老师的项目,终圆致富梦!  相似文献   

8.
北方的冬天很冷,南方的冬天更冷,沁骨三分的冷。 网上有一则冷笑话:上海人说:今天1度好冷;山东人笑了:我们这零下3度;北京人也笑了:我们这零下13度;黑龙江人听到哈哈大笑:我们这零下23度。上海人听完冷笑一声:我说的是室内!室内!  相似文献   

9.
王安 《理财周刊》2005,(8):10-10
话说1949年6月10日,解放军挟战上海之勇,宋时轮率部包围了上海证券大楼,捉去283人,从此封掉了上海股市。上海市长陈毅大笑:这是打了一场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相似文献   

10.
曲铭 《国际市场》2010,(6):20-23
法国某跨国公司高级经理丹尼尔一家住在上海剑河路上一个花园别墅小区,他们是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的常客。这个周末,丹尼尔夫妇带着女儿又来到西郊购物中心,他们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参加社区外籍人士才艺大赛。他们的两个女儿,干岁的玛丽、八岁的安吉要上台挥毫写字呢。这个系列活动始于三年前,第一年主题内容是“学做上海人、学唱中国歌”,第二年是“学做上海人、学烧中国菜”,今年是“学写中国字、学吟中国诗”。  相似文献   

11.
上海开埠至今历史不长,老字号却不少,老字号里有些是纯粹地道的上海味道,有些则因为吸纳了许多他国美食的妙处,内化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风味,可惜老字号们随着城市的发展,有很多在口味和生存当中难以平衡,纷纷偃旗息鼓退出了上海的黄金地段,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在政府和各方面的作用下,老字号们大张旗鼓地组团回归淮海路,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洋品牌比肩,让很多上海人看到了回忆里生出的新希望,这才是上海的气质,先驱和传统并重!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看看淮海路上的老字号们!  相似文献   

12.
范征  王齐 《上海商业》2000,(4):38-39
漫步在上海的街头,你会不难发现,阿拉上海人越来越懂得怎么生活了.下班之余,泡泡红茶坊,双休日去打打乒乓,跳跳健美操;节假日出去,不要说苏杭,甚至新马泰,也潇洒走一回.当然很多人也不忘顺应知识经济的大潮,学学电脑,上上因特网.的确,上海人的消费观念正在悄悄地改变.温饱之上、投资之外的精神消费正在悄悄升温.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人,首先指居住在中国东北三省的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人逐渐走出东北三省,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向更多的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形象和精神气质。渐渐的,“东北人”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一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气质总是要在文艺创造中集中地表现出来,东北人也有他们许多独特的文艺活动。其中“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最具东北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是东北人最重要的娱乐形式,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时至今日,二人转已经从乡村集镇走上了城市舞台,走上了电视荧屏,成为受全国观众喜欢的一种文艺形式。二人转甚至在世界范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二人转这一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还成为了电视小品、连续剧中的重要艺术元素,催生着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二人转的内在气质始终是它的灵魂,是其巨大艺术魅力的源泉。这种内在气质来源于东北地域的白山黑水,来源于东北人的独特性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的性格与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冰天雪地,限制了人们自由活动的空间,荒野的土地山川、到处出没的野兽对人的生存是严峻的考...  相似文献   

14.
张德伟 《广告大观》2008,(12):64-65
东北人,一个具有浓厚区域民俗风情的“泛称谓”,一个豪爽、意气、真诚的信誉符号,近几年党中央提出“开发大西北,振兴大东北”的号召后,东北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关注东北人,关注东北发展商机,也成了当下国内外商界精英人物关心的事情,资源丰富,人才济济的大东北,很有可能成为加速国内发展的“第四经济带”。  相似文献   

15.
姜汝祥 《商界》2008,(8):24-24
雅戈尔的服装主业已经无足轻重,而金融与地产业的巨大机会它能否掘金成功呢?这有点像学外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学一门外语?道理很简单,学好多门外语,本质是能力问题,不是机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销售与管理》2006,(10):47-48
“你抽个时间来上海一趟,我有一个非常赚钱的项目告诉你,绝对不会让你白跑一趟,或许,这是改变我们今后人生道路的一个机会!”刚起床的董飞接到老同学杨涛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杨涛和董飞是大学同学,在学校的时候,两人的关系特别好,但是毕业以后,杨涛选择了上海发展,董飞由于家里亲戚的关系而南下深圳。虽然两年时间未曾见面,但是两人随时都保持着联系,因为在毕业的时候,两人曾表示过,有机会两人要合伙创业,一定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7.
林华 《商业文化》2005,(10):16-19
10月底的一天晚上,上海中汽安华的员工悄悄地领了9月份的工资。他们感到庆幸,因为法院判决公司偿还银行的债务,法院执行庭的人一旦知道公司有钱,随时都有可能来扣留,所以他们不得不选择在晚上发工资,还特地关上了大门和大灯!上海中汽安华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车租赁集团——赫兹的在华合作伙伴。作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汽车租赁目前在中国还难现朝气!  相似文献   

18.
在酒店业要想列入品牌级别,我们必须过英语关。“如何学英语”,这个问题国人已经谈论了几十年,但总是没什么结果,似乎越谈越难!成千上万的人还是在“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梦想中徘徊!我们中国人能学好物理、化学,也能学好开车和电脑,但要学好英语却是特别难。你如果现在下决心“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英语,我想你还有机会!因为“Never too late to learn!”(什么时候学都不迟!)  相似文献   

19.
悉尼街头个体户李葆红离悉尼金克罗斯大街不远,我走进一家门脸儿很小的商店,店主是中国人,而且很年轻。异国他乡,看见自己的同胞自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和他很快攀谈起来。店主是上海人,曾在上海某名牌大学任教,后来到澳洲求学,攻读硕士学位,学的是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20.
陈静 《华商》2014,(10):8-8
2011年5月16日,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受访著名主持人陈鲁豫的王牌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大谈其感情与家庭生活。彼时,各位看官们可能不知道,三年后的一天,他们二人将会同时作为拟IPO公司北京能量影视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能量影视”)的主要股东进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