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萍 《商》2014,(44):108-109
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2.
人文查《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商务印书馆第1版)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它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思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论述看,它是区别于“工具性”而言,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内心的体验。语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  相似文献   

3.
天、天下与大千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里,“天”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空。“天”是梵文Devr的意译,音译“提婆”。主要有二必一是指五趣之一、六道之一和十界之一的“天界”、“天道”、“天趣”。天是欲界中在人之上的生类,指“天神”、“梵天”、“天众”(复数)、“天部”(复数)等。二是指这些生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佛教诸天。  相似文献   

4.
鞠天华 《现代商业》2013,(32):285-287
对人性探讨和假设是每一部法律最初面对的问题。在当代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经济法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以致于传统民法中平等交易的“理性人”逐步向“感性人”——“经济法之人”过渡。“经济法之人”并非新品种,而是与“理性人”一样,是在不同的博弈模型中选择的行为方式。那么,经济法与民法的界限不在调整对象又在何处,分歧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去?借助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将重新梳理对人性与社会、行为与规范、手段与目的关系,尝试寻找中国经济法的定位和界限。  相似文献   

5.
巴塞罗那:“品牌城市”营造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建筑潮流,1992年奥运会前后的大规模改造,新千年的第三轮营造计划,巴塞罗那将“明星城市”的品牌内涵不断延展。而强调顺应人性的城市功能,善于包容多元文化,才是其城市发展理念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我国人口理论研究的成果 ,说明在进一步作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理论研究时要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能动作用 ,提出了人在利用和改造资源环境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须坚持“两方向决策”论 ,进而阐述了“两方向决策”论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外学术界没有“农业现代化”这一名词,是中国人在频繁使用,或者是老外沿用中国的说法,而国外学术界通常用“改造传统农业”或者用“农业发展”这两个名词。  相似文献   

8.
化性起伪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的地方他所说的“礼义法度”约束与矫治,人性才能走向善。然而无论是“师法之化”,还是“礼义之道”,或者“礼义法度”,在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而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小企业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在中小企业里比大企业更重要。从个体创业者到组织决策者,需要在管理意识上做根本的转变,最深层次的转变在于认识人们为什么工作。解释人们为什么而工作的理论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假设。关于人的本性,我国自古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和与之相对的“性恶论”。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它;大多数人要在强迫、控制、引导、惩罚、威胁下…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即人化。就是说人在文化定义中的本质因素,人性在文化场域的种种遭遇反过来就规制了文化的发展路向,这样,人性就成为文化发展内在动力之一维。以“人性”为基点,考察人性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层面上的进退逡巡:有待与无待、监禁与自由、理智与情感,有助于我们寻求并破解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力,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危险,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相对的对与错。坏人干的事也是好人想干的事,只不过好人能在环境约束和自我约束中制服自我。正确对待人性的唯一态度是:必须正视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因此,在激励和疏通员工的创造力时,必须有一套辩证有效务实的管理法。  相似文献   

12.
民营企业作为“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同样具有不同的“人性”特征,民营企业的“人性”策略,是民营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人性”缺陷,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民营企业的发展亟待培育优良“人性”。  相似文献   

13.
刘磊 《商》2014,(40):192-193
历史研究首先要求真,要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一般而言,简单求真并不难。在各种史料相对完整的情况下,要想通过文字重建某一时间经过的基本史实,就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历史爱好者,也可以实现。”但是我们似乎忘了,历史往往就是一些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创造出来的,也可以说,历史史实从发生到结束一直渗透着“人性”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性”更多的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有时能够成为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道德对论     
王逆波 《商业科技》2014,(12):51-51
道,是无象天门。道就是天机之门。指心扉。《庄子·天运》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注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道,在人的天门,指鼻、口或天庭。《老子》曰:“天门开阖,能无雌?”河上公注:“天门,谓北极紫微宫……治身,天门,谓鼻孔。”《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云:“上合天门入明堂。”务成子注:“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是也”。  相似文献   

15.
康建宏 《商》2014,(29):111-111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缩影,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根源。中国人追求“和谐”“感性”,强调集体主义观念,西方人注重“自由”“理性”,个人主义观念比较突出。所以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孟亚文 《中国商人》2023,(5):134-135
<正>“大智移云”是有关信息技术与各专业领域融合的学术名词,“大”主要指大数据技术,“智”是指各行业的智慧化发展,“移”指的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云”是指云计算。“大智移云”技术强调构建一种新的技术环境,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专业领域发展,不断优化各行业的资源配置。将“大智移云”与财务管理融合,为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财务管理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就业来说,过去是“毕业分配”,是“分配工作”,强调“党叫干啥就干啥”,强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现在宣传“双向选择”,报刊上的一些文章还以“树不能多挪、挪了要死”作为对一比,强调“人要会挪,挪了才会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正>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联系着的三个方面:“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能动和活动。“做”,人们在认识指导下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相似文献   

19.
晚明戏剧演出兴盛,它与戏剧文本刊刻一起,推动了戏剧文学在民众中的广泛传播。与文本阅读不同,场上传播离不开“优人”。本文所言“优人”,兼指演员和戏剧教师(或言“教习”、“曲师”等)。“优人”与戏剧之关系,通常认为仅限于场上表演,事实上也涉及剧本改编和创作、技艺教习等方面。对这一关系的确认,是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王艾丁 《商场现代化》2005,(10Z):217-219
和谐组织的“和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组织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一切从人性出发.在考虑人性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精神,尽最大可能去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二是说,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个“整体”。和谐组织就是通过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在组织内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