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韩国庆尚北道政府的邀请,作为《旅游时代》杂志的负责人,我于2004年12月15日~19日参加了韩国庆尚北道媒体、旅游界及政府主要机关人士考察团的考察活动。12月15日,飞机降落在韩国大邱机场,我们乘车抵达庆州最大的酒店--现代酒店。当晚,韩国庆尚北道文化体育观光局局长朴成焕先生等政府人士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晚宴。与会的除了我们来自国内旅游传媒界及政府界的一行7人外,还有来自日本的著名摄影家山本将文先生及日本TV记者示野博昭先生。在现代酒店,我们为文化共通、交流合作而举杯。  相似文献   

2.
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带给中国人的遗憾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文化保护意识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一拍?国人又为什么只有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呢?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传,是人民群众智慧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了解该遗产所在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在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法律是最有效的途径,以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为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现阶段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还不够完善,亟须优化和改进。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及优化策略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中国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西方一些节庆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的一代在看着日本动漫、吃着美国麦当劳的环境中长大,很多人对中华传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见证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民族博物馆起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肩负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但由于相关法规众多,常被误解、曲解或生搬硬套,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近百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规的发展演变,厘清国际法规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基本定位、对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定位变化,以及对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变化,结论认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随着保护工作对"利用"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双面影响也不断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7.
王瑞  王鑫 《西部旅游》2023,(9):70-72
<正>文章基于全域旅游大背景,从水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梳理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各地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山西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首先,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其次,要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最后,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引领的遗产活化策略,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以及休闲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
群体、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形式或有关于工艺品等物质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们所处环境或历史条件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促使代代相传,得以创新,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人们可以感觉自己对其的传承有一种历史感或者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物是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在"世界(文化)遗产"、"文化财产"、"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外来术语和"古玩"和"古董"等故有称谓的冲击下,"文物"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定称谓已在很多情况下被"文化遗产"等取而代之.因此,它和文物本身一样面临所谓的"保护"问题.应焕发"文物"称谓活力,重新认识和定义为"文化事物".主要包涵有(无)形文物、古生物化石等.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也离不开余语言相关的文化学习。因此,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也要了解外国的文化、风土人情,韩语的学习也要了解韩国的文化。韩国概况课程介绍了韩国的历史、风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学习韩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多媒体环境下,韩国概况课程教学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韩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的文化遗产丰富,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本文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对西安市的文化空间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西安市的文化以及文化空间与文物保护单位联系密切关系:文物保护单位支撑起了文化空间中的点、线、面,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文化廊道和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一名茶僧参与策划径山茶宴全过程的民族志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讨论和反思旅游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明问题。文章从旅游文化和"真实性"的概念出发,讨论旅游研究领域对"光环"研究的缺失,提出关注文化实践中对光环的利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径山茶宴再发明过程中"谁需要真实性以及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真实性"两个核心问题,以期补充现有真实性讨论的局限性。笔者认为,遗产旅游文化是文化市场化的结果,具备其真实性,而遗产的光环促进着地方文化品牌的推广,径山茶宴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遗产化过程呼吁我们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存在的批量化、标准化以及文化多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双杰 《旅游学刊》2002,17(1):77-79
国家自然文化遗产 ,是指分布在国家内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 1972年 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公约的独特性在于它强调了自然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其第 4条重申 :自然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15.
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徐州因此产生了234公里的黄河故道。其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巨大的,其中尤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最。黄河故道区域可待挖掘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废黄河本体遗产、废黄河沿线的相关附属建筑、黄河故道区域内被黄河冲毁、淤废、湮埋的古遗址以及关于废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方面。地域则集中在丰沛大沙河段、徐州市区段、徐州吕梁段和睢宁古邳段。  相似文献   

16.
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对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进程中,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面临着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的矛盾。文章以广州永庆坊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永庆坊文化舒适物数据,基于场景理论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3个维度,梳理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景、实现文旅价值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宋立中  谭申 《旅游学刊》2012,27(10):93-101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以及艺术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财产,是我国艺术文化的外在彰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集着不同民族的智慧。这些技术充分的显示了我国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民间工艺的传承调查分析与研究,可以充分的了解我国民间艺术形式特征,对我国的艺术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的瑰宝,是世界的财富。本文旨在探索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在扬州这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实践,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杜行行 《西部旅游》2022,(20):76-78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生态环境的快速更新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传承窘境。文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机制模型,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与薪酬管理制度,以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