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其经济发展对安徽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都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利用FDI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在利用FDI方面主要存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利用FDI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皖江城市带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引资方式和外资来源地多元化,优化利用FDI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  相似文献   

2.
实证研究FDI的使用对皖江城市带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使用FDI的规模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当前皖江城市带各地区使用FDI的规模已超越倒"U"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拐点。并就皖江城市带进一步提升使用FDI的生态效益提出加强工业部门使用FDI的管理,努力创造条件产生和提升FDI生态效益,改善要素禀赋结构,积极引进服务业FDI,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境政策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几个重点城市的FDI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水平、外贸依存度和地区产业结构为解释变量,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认为上述几个因素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加上我国对外资吸引力增强,外商对安徽省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50.65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商总金额的比重为51.3%。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服务业利用FDI的实证分析,揭示出安徽省服务业利用FDI对安徽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蒋力兵  叶杰  杨秋菊 《商》2014,(20):125-126
结合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皖江城市带及一轴双核两翼进行经济收敛分析,提出一些建议。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一轴都存在σ收敛,而两翼σ收敛不明显,双核不存在σ收敛的结论;2005—2008年、2009-2012年,皖江城市带、两翼、一轴均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加入有关控制变量,部分地区的收敛改善。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转移的深化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三圈理论,构建"价值—能力—支持"研究框架,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从而探索契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承接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莹 《现代商业》2011,(20):65-67
商务成本是衡量城市或区域投资环境的关键因素,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依据。商务成本主要由要素成本和营运成本构成,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分析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构成状况,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整体上有利于吸引企业投资和产业转移,但各主要城市间商务成本构成要素存在差距,有些城市间差异显著,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可采取可行措施优化商务成本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选取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构建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投资环境进行综合系统评价,依据实证结果对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关联度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的现状急需改善,并就未来皖江城市带两业联动发展建言献策,以推动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镇斌  孙晓峰 《现代商业》2011,(26):187+186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2010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旨在促进皖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皖江城市带建设首个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的背景下,通过对区内典型城市安徽省芜湖市的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建设研究,对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扩展到整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创新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从产业转移的内涵及其动因入手,对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背景及其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嬛 《中国市场》2013,(4):82-8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将为该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制约,在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如何加强城市带内部联动,提高开放水平,统筹皖江城市带旅游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推动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深入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皖江城市带出现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借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保护较好的苏南城市群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合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路径。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绿色发展指数,以此来找出差异,寻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服务业竞争力看成一个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的系统。基于系统观构建了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IMD法),对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并提出了提升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经济和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其经济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皖江城市带在内部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完全,区域经济存在明显落差;在外面临全球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外加周边城市虹吸效应,使得皖江城市带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因此,必须抓住互联网金融新机遇,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产业集聚区内分工协作水平及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集聚的具体规划和政策缺乏、现有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等一些具体问题。皖江城市带要提高其产业承接能力,应发挥各级政府在培育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持续转移和投资,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韦辉 《商》2013,(15):236-237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区位商的方法和理论,基于2010年数据,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八百里皖江龙腾虎跃。今年年初,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作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带,这为江淮汽车的奋力崛起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何欣  范伟 《致富时代》2011,(3):55-55
产业集群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历史积淀,资源优势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不能拾人牙慧,要走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之路。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初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再次把皖江城市带这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概念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