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卢莹 《市场论坛》2004,(6):67-68
本文拟分析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货币需求管理的一些建议.主要分析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其他变量(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期引入对现行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并从利率市场化和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卢莹 《市场论坛》2004,(3):67-68
本文拟分析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货币需求管理的一些建议。主要分析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其他变量(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期引入对现行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并从利率市场化和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否有效的运行。一般而言,GDP、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外汇储备)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货币的需求量,因此,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货币需求模型的变量因子会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我国当代货币实际需求,选取变量因子建立货币需求模型,采用VECM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出M1、股价指数、GDP、利率、CPI之间具有协整关系;M1与股价指数不但正相关,并且通过基于VECM的因果关系分析,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强因果关系。指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对股票市场的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对货币供需的调节,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为研究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2010年间的广义货币需求以及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民收入和利率对长期货币需求存在显著影响,长期货币需求对利率和对国民收入的弹性都要大于短期,同时短期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我国利率调节货币需求的机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基于VEC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变动与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对货币需求、收入和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会对货币需求形成强烈冲击,股票市场在长期和短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不同,M2余额的调整相对M1而言对经济运行具有更显著的影响。鉴于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应以M2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重点防范物价异动对货币需求的冲击,加强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突出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争论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长期激烈争论的热点。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只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对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Bullard,1999)。而长期中性是指长期中货币供应水平的变化对实际利率或实际产出的增长率没有影响(米什金,1998),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以及其他名义变量增加的水平与货币供应的水平有一一对应的变化。所以货币的中性与否关键在于其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还是会改变实际利率和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对此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古…  相似文献   

8.
首先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政策与利率决定理论,总结了国内学者在利率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后对1996年以来的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GDP、CPI、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值、货币供应量作为因素。单位根检验显示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表明所有变量均与市场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VEC方程剔除不显著变量,确定短期内对市场利率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并得到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首先概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政策与利率决定理论,总结了国内学者在利率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后对1996年以来的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GDP、CPI、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值、货币供应量作为因素。单位根检验显示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表明所有变量均与市场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VEC方程剔除不显著变量,确定短期内对市场利率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并得到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薛森  麦冠聪 《商场现代化》2006,(15):206-207
本文以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为基础,用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了广义货币需求量的长期均衡模型与误差校正模型,证明利率与国民收入对货币需求量有显著影响,并且发现利率与收入对货币需求有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田立中 《中国市场》2007,(19):38-39
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使货币当局对货币需求的估计出现偏差,不能达到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减弱了货币政策效果,甚至造成负面效果。因此,提升、维持适度的货币流通速度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抵消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适度货币流通速度、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平  王玉华 《商业研究》2011,(8):137-143
货币国际化是发行国(地区)政治经济实力提升的表现和结果,是其国际政治经济权力增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修正。货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满足一系列内核条件和支撑条件,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引致了改革的需求,也为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货币国际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货币发行主体应该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并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时间演进、层次深化和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错配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错配的概念,指出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政策的灵活性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货币金融危机;然后,根据戈德斯坦和特纳提出的货币错配衡量指标对中国的货币错配现状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货币错配,其风险表现为本币升值下净外汇资产净值的缩水;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货币投入对经济社会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是有利的货币供给冲击;而货币在短期内受高收益率的引诱而持续流入某个产业,导致该产业由产能过剩逐渐转向增长型衰退,就是不利的货币供给冲击。前者是货币的正面责任,后者则归于货币的负面责任。货币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货币内在的社会性就要承担社会责任:中央银行应当在产业结构调整、治理产能过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引导与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要警惕某些产业短期的高收益率,以规避引诱货币流入出现的"信用繁荣";社会公众理性的投资行为,不仅能够获得合理稳定的投资收益,也是维护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秩序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春季 《商业研究》2011,(10):118-12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降低利率、增加流通中货币成了各国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共同做法,货币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持续多久,会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我国1978-2009年的流通中货币、利率、物价指数对GD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不是实际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是中性的;GDP的实际增长率是实际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名义利率和GDP没有因果关系;GDP和物价指数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Emerging marke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ten face a mismatch in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s of their liabilities (foreign currency-denominated debt raised from foreign lenders) and their assets (domestic currency loans to domestic borrowers). We study the effect of this mismatch on monetary policy in a sticky-price, dynamic general-equilibrium small open economy model in which the country default-risk premium depends on domestic banks' balance sheets due to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 fixed exchange rate rule that stabilizes bank balance sheets offers greater stability than does an interest rate rule that targets inflation to offset the real effects of sticky-prices.  相似文献   

17.
赵慧  张浓 《商业研究》2020,(5):96-104
本文将Frankel和Wei(1994,2007)提出的经典"货币锚"模型扩展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从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层面对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货币锚"的地位进行分析,并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结果测度影响人民币发挥"货币锚"作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合作区域的"货币锚"地位显著提升,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东南亚、南亚和独联体的影响较大,在西亚、中东欧和中亚地区的影响较弱;影响人民币发挥"货币锚"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稳定性差异、贸易网络外部性、实际GDP和所在国的通货膨胀史,其中贸易网络外部性对人民币"货币锚"地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较小,而所在国的通货膨胀史抑制了人民币发挥"货币锚"的作用。我国应积极推进掌握大宗商品计价权、巩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推动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此提升人民币"货币锚"地位,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郑中华 《北方经贸》2004,(11):93-95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建设规模过大 ;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增长过快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问题。本文从货币政策角度出发 ,认为应该确定以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为货币政策目标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以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为辅 ,以利率和窗口指导为主来控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 ,优化贷款结构 ,实现扩大内需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Monetary policy rules which rely on the monetary base have been advocated by Meltzer and McCallum. Proponents claim that following monetary base rules would minimize fluctuations around the target growth rate for nominal GNP. Critics of such rules contend that currency has not been properly accounted for in their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McCallum's monetary base rule by explicitly taking the demand for currency into account. Assuming that currency is supplied elastically, our investigation quantifies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onetary base under these rules and provides an estimate of how these compositional changes might affect the variability around the target nominal GNP growth rate.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条件指数的理论研究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讨论了货币条件指数的理论基础,同时论述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且剖析了其特征。然后笔者构建了中国的动态货币条件指数模型,其中包含了体现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实际利率、汇率传导渠道的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信贷传导渠道的贷款增长率。在计算出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和贷款增长率的动态权重后,得出中国的动态货币条件指数,其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先提高、后降低、再升高的交替态势,表明中国的货币状况自2000年以来处于由紧到松再紧的动态走势。本文最后还根据动态权重的大小及其走势分析了中国货币状况呈现该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