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资源,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耕地的质量如何,对能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否使农民“安身立命”,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在耕地的数量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逐年减少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在下降,并且每时每刻地蚕食着已经形成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粮食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围绕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部署和提出的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工作不放松。笔者结合云南省保山市的实际,谈谈确保粮食安全的粗浅体会。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今年粮食生产初战告捷。好收成来之不易,诚为可喜。然而,不管从近期或远期、从国内或国外等各种因素分析,我国必须进一步咬定"粮食安全"不放松。  相似文献   

4.
土地复垦作为统筹生产建设活动和土地资源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保护和补充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土地复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明晰和强化了政府和土地复垦义务人的义务和责任,提出了监管要求,明确了资金来源。国土资源部也及时发布了贯彻实施的通知,对《条例》开展了系列培训和宣传。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土地复垦义务和责任仍未能全面落实,监督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优化了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论:本文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罗明  王军 《中国土地》2012,(4):51-53
2012年3月,正值《土地复垦条例》颁布一年之际,如何推进土地复垦快速有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损毁土地约1.35亿亩,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社会发展。我国的土地复垦率仅为25%,与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80%的复垦率相比,差距较大,具有很大的复垦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总理视察粮食工作时提出:要守好管住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如何贯彻落实李克强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笔者认为,当前吉林市要突出抓好四大体系建设,强化粮食流通管理,积极促进全市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抓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夯实粮安工程基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粮价稳定、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于黑龙江垦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才能保证垦区稳定粮食生产,才能更好地履行垦区所肩负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加强垦区综合生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从复垦对象、刊载期刊及研究机构这三个方面揭示中国土地复垦的特点。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分类与统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矿业损毁土地是中国土地复垦研究的主体,其中受关注最多的是煤矿,其次是金属矿;(2)土地复垦文献在各期刊的分布呈现广泛而分散的特点,矿业、农业、土地相关类型期刊分布较多;(3)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土地复垦研究的主力,管理部门和工矿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4)复垦研究机构涉及行业广,但平均文献量偏少,复垦研究缺乏持续性。研究结论:土地复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土地复垦发展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和多学科人才共同推进,为中国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城市建设用地消耗与城市经济社会水平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全国277个地级城市为例,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间的协调规律。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GPCA)、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且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度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严重失调、濒临失调型城市数量的显著减少和良好协调型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2)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消耗间的协调水平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其他类型城市依次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政策改革方面,应该在充分认识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是种粮的积极性问题。1983年我国97%的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的促进了粮食生产,基本解决了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减免了农民的土地使用税,增加了农业的各项直补,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位法国前总理曾总结说"一旦农村不再呼吸,那么城市也将窒息",较为形象地说明了农村发展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意义。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密切相关,探索建立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是进一步发挥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杭州是个缺粮大市,确保粮食安全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提升杭州百姓生活品质的重大问题。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更好地促进粮油批发市场与政府储备体系的有机结合,保障非常时期的粮食有效供给,该市分别于2004和2008年建立杭州市财政资助礼会应急成品粮(含油,下同)储存制度。财政资助社会应急成品粮的粮权属于企业和经营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土地流转速度大大加快,准确来讲一部分是被人为地推快,大量的工业资本下乡,其经营成本比起小农要高出不少所以出现为数不少的危险案例一些商业资本为了寻求资本高回报,打各种擦边球,醉翁之意不在酒之事经常发生不少地方把农村的土地以农业开发名义占用,然后以种种名义,用于非农开发。以农业之名流转到的农用土地,被以各种名义的生态大棚、休闲旅游等非农建设挤占,最后可能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一、可用耕地减少动摇我国粮食生产基础除自然灾害外,城镇化等非农建设占地是导致可用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因素。对破坏或蚕食可用耕地的行为,2000年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中,已经明确了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即占用多少补多少。但现实是城镇化每前进一步,粮田就会被蚕食一口。  相似文献   

17.
"增减挂钩"操作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称增减挂钩),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制度,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意义重大.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而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注入新的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看到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自觉性,用更大的决心和力量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农村经济》2013,(4):28-30
柘林镇地处奉贤区西南部,2003年由胡桥、新寺、柘林三镇撤三建一,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为改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困境,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发扬自强不息精神,多管齐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该镇已摆脱了经济发展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