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世春 《中国外资》2011,(14):69-69
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也频繁调整,首先是在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2008年,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务院又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复苏,防止通胀和防止投资过热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的货币政策又开始释放从紧的货币信号;2011年上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更是频出。可以说,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速度之快、跨度之大、时间之短均令人始料不及,对企业的融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中央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做出的。如何贯彻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面对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形势下仍需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如何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央行基层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在当前经济增长偏快、物价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认识当前的货币政策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在外部条件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成本太高,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人民银行总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公告表明,原计划今年M2货币增长13%左右,近期调整为14.8%,说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仍将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是扩张型的,也不是从紧型的,是适度、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5.
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实现"双防"的宏观调控目标的一副良药。但宏观调控要有时段概念,因时而变。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情况,时紧时松,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2008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作为央行分支机构,贯彻好、落实好从紧的货币政策,笔  相似文献   

7.
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说明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仍然严峻,事实上用"更紧"比较准确。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达到"双防"的政策目标,是财政政策2008年"稳健"与2007年"稳健"的重要不同之处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隐含着各方面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通胀"与"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背后的原因是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8.
税事文摘     
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利息税税率全国人大财经委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家仍然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进就业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决定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金融》2008,(12):8-10
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进就业成为我国各极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决定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季度以来,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承德市金融机构的实证调查,来了解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成效及影响,提出对策建议,以正确处理既贯彻落实好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又能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何德旭  张捷 《新金融》2008,(4):19-23
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文分析此次货币政策"转向"的宏观经济背景,指出货币当局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处境,并从近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给出化解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在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则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署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向,借助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将货币政策信号传导到总需求的过程。但是,在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由于受微观经济环境限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确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标志着持续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和2007年7月提出的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合理的增长,优化信贷结构;有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有利于各方面对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金融研究》2008,(7):I0084-I008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渭南是西部传统农业大市,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如何实现辖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政策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紧货币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是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那么,从紧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什么内在的关联性呢?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金融又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及其教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瞿强 《金融论坛》2001,6(9):52-56
日本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引起了各国经济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发展以及破裂三个时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考察,认为"泡沫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与协调失误有很大关系.在80年代中期,过分强调内外经济协调,导致日元在短时期内急剧升值,为了防止由此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在国内政策上又单纯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过于保守;在"泡沫经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日本银行恪守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忽视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泡沫"破裂之后,货币政策几乎无所作为,而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8.
自2006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要实现从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抑制流动性过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只有直接控制信贷规模一种途径。要密切关注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市场动向,结合国内经济走势,科学制定金融调控政策。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严厉打击国际资本绕过现行外汇管制的流入和流出,稳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  相似文献   

19.
从紧的货币政策提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方面,中央银行抓紧部署落实有关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要求各级行认真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市场对从紧货币政策的关注也达到空前程度,众多专家学者、市场人士对如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时间可谓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关注和分析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此轮宏观调控,我们还需要关注一系列货币政策的体制机制因素,加大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力度。  相似文献   

20.
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如何落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斌 《中国金融》2008,(1):26-28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适当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需制定一个适合实体经济稳步增长的货币供应和贷款规模的参照系,适用多种政策工具予以对冲与调控如何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并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