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使用者日益成熟、理性,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公司盈余金额的大小,而更关注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因而也就有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区分。本文拟就我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修订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确认和归类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监管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公司应计利润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能力和空间越来越小,更有可能采取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文章阐述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制度背景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原因,归纳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肖飞 《财会通讯》2010,(2):104-106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非经常性损益是影响公司盈余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选取2010年沪市82家ST、*ST和S*ST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在ST、*ST和S*ST上市公司2010年盈余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较之前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将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提高盈余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A股2004-2006年期间总共3997个公司样本观测值,用以检验微利公司、亏损公司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结果发现:非经常性损益是微利公司扭亏为盈的“法宝”;亏损公司为了在来年顺利实现盈利,表现为亏损年度非经常性损益显著为负,并且低于控制样本。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股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2006-200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分为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并对两者的混合样本、盈利公司样本和亏损公司样本分别进行了关于非经常性损益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这种方法与过去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只对总体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关系不显著;(2)盈利公司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但在亏损公司中此特点不显著;(3)对盈利公司而言,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比非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对亏损公司而言,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徐海峰 《财会月刊》2012,(16):46-48
本文以深市1 2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从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影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经常性损益仍是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微利公司和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同时本文的分析结果证明中国证监会多次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管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涛 《财会通讯》2008,(3):90-93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来,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由于许多规范和制度尚未建立,加之已有的相关规范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对非经常性损益尚未做出适当分类,对相关信息披露所涉及的问题还缺乏必要规范等等。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运用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13.
非经常性损益是影响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指标,有些公司表面上是盈利的,但是导致盈利的重要原因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早已萎缩,正被市场所淘汰,本文以*ST铜城公司为例,来分析非经常性损益掩盖下的公司成长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市场定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ST类公司的摘帽一直被大家所关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方式调节净利润达到"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正"的目的从而实现获得ST类公司摘帽已经并不新鲜。2012年7月颁布的新股票上市规则取消了非经常性损益对摘帽条件的限制,这是否会对摘帽ST类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普遍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2007年年报为基础,从非经常性损益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普遍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2007年年报为基础,从非经常性损益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相似文献   

19.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具体影响三个层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仍然是构成2003年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并且有继续向好的趋势;其整体业绩并未因非经常性损益的原因而导致质量低下。但同时数据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 T族公司尤为如此。文章也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2003年度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此外,文章对目前有关部门对非经济性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娜 《当代会计》2020,(2):35-36
自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学者的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为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手段。基于此,从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调节作用入手,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涉及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支净额以及投资收益几个因素并讨论了这几个因素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