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位于江苏中部的扬州市,出了工业规模经济的新鲜经验。相对于苏南而言,扬州为江苏的次发达地区,扬州规模经验一传出,不仅对苏北,而且对苏南,包括对苏中,都有良好效应. ——对苏北有来“激励效应”:使苏北欠发达地区看到了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希望,激励他们找准路子,奋发开拓; ——对苏南带来“反思效应”;反思“为什么培植规模经济新鲜经验出在苏中而不出在苏南?”面对这个尖锐问题,将促使苏南开拓新的发展思路,经济更上一层楼; ——对苏中特别是对扬州自己,则又带来“加压效应”:各地纷纷前来“取经”,会促使其从发展完善已有经验出发,肯定成功,分析不足,揭示矛盾.明确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从不很自觉走向自觉,变压力为新的动力。 为什么扬州经验反响广、效应大?它对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何普遍意义?该如何从中接受启示,推进江苏实行新的发展思路?值得一议。 对扬州经验的实质性把握 人们对扬州工业规模经济的崛起以及由此而来的地区经济突飞猛进的成效,简明地称它为“扬州现  相似文献   

2.
发展苏北经济是“十五”期间全面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长江沿岸的 苏中地区培植增长极,正是带动苏北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培植增长极,充当上海及苏 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中介”,既有利于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又有利于抑制上海 及苏南的中心城市对苏中苏北的“极化效应”。目前,有三个可行的增长极,即南京增长极 、三江增长极和润扬增长极。通过在这三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可以充分发挥苏中地区的 带动作用,从而有力地促进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苏南产业向苏中和苏北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差距严重制约着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是解决地区经济不平衡的有效途径。该文认为苏南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但也有其阻力和粘性,因此政府推动是苏南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苏中和苏北接受苏南产业转移中也应当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培养好人力资本,以取得地方经济、企业效益和政府的"三赢"。  相似文献   

4.
苏北地区土地面积占江苏省总面积的53%,人口占40%,是江苏的重要板块,但过去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等多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苏南、苏中,并且发展差距趋于扩大.本文应用统计数据分析苏北地区与苏南、苏中地区的差距,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有针对性提出时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距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产业结构上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变化,又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产:苏北的作用进一步增大,而苏南、苏中则表现为减少,产业的地区间分工得到强化;二产:苏北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而苏南、苏中的作用下降。三产:苏北、苏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而苏南的作用下降,由此可见,苏南除总体的份额还比较大外,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令人满意,苏北发展的较大外,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令人满意,苏北发展的较好,并在农业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苏中则表现为进步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对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关系进行实证验证,结论是: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其他两个地区都明显;苏中和苏北,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且苏中地区物质资本投资作用凸现。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选择"优势教育"重点予以投资。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趋势, 实力明显增强,这说明 苏北地区,以往的发展战略是(?)(?)的.但是, 也应看到在苏北学习苏南、加快发展级镇工业的(?)(?),经济差距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都在拉大、并且还有扩大的趋势,面对这种有违初衷的情况.在必要重新认识苏南等地的先进经验,把握内外巳经变化了的条件,走出一条适应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适合苏北实际情况,具有各地特色的新的发展道路.近十年来苏北学习模仿苏南发展模式的思路十分明显.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追赶先进地区.是绝对必要的.但问题在如何学习和追赶.不顾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不管本  相似文献   

8.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制度创新,包括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区位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地方政府推动苏北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50年演变进程的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长江和淮河的下游。根据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等差异,江苏可分为太湖流域、沿江地区和淮河流域,即通常所说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长期以来,这三大地区之间,一直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现象。根据“倒U”理论,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差异最为明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先进生产力的现代经济在传统经济空间中的不均衡扩展,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江苏在过去50年中,经历了一个经济加速增长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交通运输优势。依托该地区独特的交通条件,加速产业带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必将促进该地区乃至苏北地区以及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连云港作为东方桥头堡和中国沿桥沿海“T”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一直致力于陆桥运输和陆桥经济的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在区域间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并存。能否走出一条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不平衡发展的新路子.关系到江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要承认这种差距但不能把这种差距凝固化,需要借助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机制缩小并最终克服这些差距。简言之,差距“不可避免”,并非“不去避免”。本文从差距特征、形成原因、前景预测、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实施省委提出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些分析,以供各界参考。 地区量化特征 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后。苏北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苏北(徐、淮、盐、连四市)和苏南(苏、锡、常三市)、苏中(宁、镇、扬、通四市)的经济差异依然较为突出,并且在近几年又出现了扩大趋势。为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我们将每个地区抽象为一个个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来评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变动,同时通过离散系数的对比来判断经济标志的变动度。 1.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洛伦兹曲线越来越远:描述收入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称为洛伦兹  相似文献   

12.
苏中历史上曾有过数度辉煌,后因诸多因素失去了区位优势。近年来发展速度一度减缓。针对苏中产业结构层次低,自身投资能力不足,外向带动作用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和内部经济不平衡性显著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建立经济联合体,延伸苏南产业链,主动争取资本注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苏中决速崛起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2017年江苏省13个城市月度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全省看,空气质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显著负相关,与风力正相关,且风力对空气质量影响具有双重性,用电量及降雨量的影响不显著;从区域看,苏南、苏中、苏北的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降雨量、风力与苏南、苏中的空气质量都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与苏北地区的空气质量负相关。最后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波 《生产力研究》2005,(12):55-57
苏北是江苏省的欠发达地区,宿迁市是苏北最典型的欠发达市,本文通过对宿迁市近年来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宿迁市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对策,旨在为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江苏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正>9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区发展项目小组,曾向天津、四川、湖北、山东的区域发展作过咨询,给这些省市提出了三项建议: ──必须发展各地区经济基础的关键因素; ──必须认识到经济集聚的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必须侧重地区的发展而不是全国的发展,增加和强化不同区域的相对优势。 区域经济基础的关键因素,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济层面所决定的。苏北徐淮盐连四市,大致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 ──苏北四市GNP中农业与非农产业产值份额之比大致上为35:65。但农业劳动力份额比重仍比较大。以徐州为例,在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之比,恰恰是65:35。 ──苏北人均GNP,1994年为2980元(苏南为12371元,苏中为6022元)。 ──苏北四市农村人均纯收入,1994年,徐州为1304元,淮阴为1170元,盐城为1487元,连云港为1457元。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工业化和非农化致富工程,农村市场化,经济外向化和城市化发展,强化区域相对优势,仍然是苏北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一、经济差距及发展速度目标分析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苏北(指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苏中(指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四市);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三地区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参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时空演变及区位决策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修华  曹荣林 《经济地理》2007,27(2):217-221
1990年代以来,江苏省实际利用FDI增长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FDI的利用方式、来源国或地区、行业分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FDI的利用在苏南、苏中、苏北之间以及县(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借助经济计量方法,对空间差异形成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积聚因素和对外开放程度等。  相似文献   

18.
<正>如何加快发展苏北,这是多年来各方面人士殚精竭虑、共同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问题,尤为必要。 一、充分发挥苏北四市的整体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90年代,我国经济开放的新特点是,从沿海开放扩展到沿江(长江)、沿线(陇海──兰新铁路),由此构成了“π”字型的开放格局。江苏是全国唯一拥有三沿优势的沿海省份。苏北沿海则是这三线的战略交汇点,在我国和我省经济开放、开发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其区位优势十分重大:(1)苏北沿海及其腹地有极其丰富的土地、劳动力、海洋资源的矿产资源;(2)是我国和我省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3)近年来已发现多处可建深水海港的条件。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1)交通运输建设滞后,特别是缺乏与发达地区、大的中心城市直接联系的现代交通干道;(2)区域内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而且分布稀疏,迄今还是我国沿海省份中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为了充分发挥苏北沿海区位优势的作用和根本扭转苏北欠发达的面貌,有同志提出在苏北建一条沿海铁路。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重视。拥有区位优势的苏北,将在对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辉煌,苏北发展亦然。与此同时,苏北与苏中、苏南发展的差距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成为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点。加快苏北  相似文献   

20.
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2009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数据,基于邻接和距离规则定义空间权重矩阵,采用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邻接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联系强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88—1993年,苏南与苏中、苏北空间差异并不显著;②1994—1996年,全省经济布局极化现象显著增强;③1997—2003年,极化现象有所缓解;④2004—2008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基于距离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初步推断江苏省县域经济之间正的空间关联性影响范围在240 km之内。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沿江地带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2009年前还有很大改观,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