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会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农业从业人员和当前农业生产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差距,估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大约剩余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已难以满足当前非农产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在对剩余量的估计上,人们的说法大相径庭。对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的估计有两条思路:一是“倒思路”,即从剩余量的估计开始,余下便是农村可以容纳的有效劳动量;一是“正思路”,即从农村可以容纳的劳动力的计算开始,再推导出剩余量和剩余率。按照“倒思路”的常见说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的时间(折算劳动力)为1亿人左右。我国有农户1.85亿,平均每户剩  相似文献   

3.
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再认识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使用很广泛的既定提法。笼统地讲,就是指超出农村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但什么是“农村需要”的劳动力,如何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则观点甚多。从贵州农村生产实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农村不可能象城市那样,有整年闲着等待就业的劳动力剩余着。常见的情况是,以农  相似文献   

4.
城市郊区人多地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原因、转移演变及特点分析,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途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提出了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是农业劳动力剩余还是农村劳动力剩余近年来,随着对农业问题的研究拓广到整个农村领域,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也被称为农村劳动力剩余。但确切地说,农业是一种产业,农村表示区域。农业与其它产业相对,农村与城市相对。说农业劳动力存在剩余,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业内部无法容纳全部农业劳动力供给,因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依靠产业间的转移。而说农村劳动力剩余,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村范围内无法容纳全部农村劳动力供给,因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依靠乡城间的转移。两者在概念上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大量剩余,从而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本文针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及其原因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7.
夏海鹰 《农村经济》2005,(2):127-129
扫除文盲是消除贫困和愚昧、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 ,它关系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 5 0多年来 ,我国农村扫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扫盲教育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今后应将扫盲教育的重心转移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必须扫除全国各地的剩余文盲、农村妇女文盲 ;必须加强扫盲后的继续教育 ,巩固扫盲成果 ,堵住新生文盲产生的渠道。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化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9.
三化联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当前农村发展的实践看 ,农村市场需求不旺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都成为困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已证明了一点 ,即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农业本身 ,而是要依靠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二、三产业的发展 ,需要农业为之提供相应的要素支撑 ,尤其是剩余劳动力的支撑。从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 ,前景并不乐观。根据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的推算 ,1 998年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达到 1 .5 2亿 ,2 0 0 0年底预计达 1 .8亿。在传统二元经济体制的阻挠下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隐性…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必须遵守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正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承包责任制以前就存在。这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曾使劳动力剩余问题有所缓和,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一部分劳动力多余出来和未成年人陆续进入劳动力年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据陕西省对480家农户的典型调查,1984年有劳动力1,288个,其中剩余劳动力416.7个,占总劳动力数的32.4%。以此推算,全省约有320万剩余劳动力,年少收入31.5亿元;这些劳动力生活消费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往主要表现为不同季节剩余数量多寡程度的不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菲耕地经营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季节性特点发生了新变化,即在农闲季节有大量剩余的同时,农忙季节出现了日趋明显的劳动力不足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变成了各个季节有余有缺的季节性过剩。特别是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具有一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供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明 《农业经济》2003,(7):21-22
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 ,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 ,因此 ,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整体上看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不平稳。这与农村二三产业尤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结构偏离度作为工具,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一个基本结构,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剩余劳动力是在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四川第二产业工业已经在容纳劳动力方面逐渐趋向饱和.但从目前情况看,第三产业服务业还有较大的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4.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从土地上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多,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特点,决定了农民创业和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民工荒发生后,与农村仍存在大量边际产出低下的剩余劳动力相伴随,工业部门却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供给短缺,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关注。根据刘易斯模型,目前形成争议的转折点问题,准确地说应当是劳动力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本文围绕农业劳动力剩余总量、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等评判刘易斯转折点相关问题的指标,针对当前出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逆转、农民工工资普遍上涨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等几大焦点问题进行了综述。结论认为,在中国,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尚未来临,但中国劳动力供给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系着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应当继续开展拓展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贵州32个调查县的2240个农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转移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去年我省农村当年转移的剩余劳动力74.56万人,其中:男劳动力46.09万人,占61.82%,女劳动力28.47万人,占38.18%;转向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44.11万人和29.63万人。从转移地区看,省内转移23.37万人,转向省外51.03万人。1997年我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其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可以安排大批剩余劳动力就业.据了解遂宁市农村一般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35—55%,这些剩余劳动力除了发展乡镇企业容纳一部份外,发展庭院经济也是一个好门路,老弱病残劳力均可各得其所.它不仅解决了部份剩余劳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出发,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的类型、原因,并从农民自身、企业、政府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出现劳动力剩余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些劳动力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要使他们放弃空闲时间的休息和娱乐去工作,就要付出报酬。这些报酬的多少,就是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价格水平。这是影响乡镇企业工人工资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闲暇时间机会成本的估算,推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一般价格水平。据在江苏丹阳县(为江苏省的中等县,农业比较发达,近年米乡镇企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  相似文献   

20.
《南方农村》2003,(2):22-22
张诚最近撰文说,非农化的实质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发展。中国人口多,城镇化相对滞后、单靠现有城市来接纳现有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