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新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省政府下发了《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浙政发(2010)59号).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取得成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正劲,未来将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乘势前行。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国经济社会背景、发展目标和技术基础不同,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英国以市场机制建立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德国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日本重点建设低碳社会,韩国实施绿色增长战略,印度将低碳与环保相结合,巴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对这些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启示:发展低碳经济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国情的低碳道路;低碳立法和政策规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现代的新兴产业,它需要较高的技术、高投资率等特点,新能源产业同时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但它的出现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了跟上全球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新能源的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新能源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明晰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区域经济、资源禀赋、研发创新与政策支持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评分法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以天津市为例量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确定新能源利用最优比例,以期为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新能源产业现状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后15年左右,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供暖/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挑战传统能源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目标,对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从新能源储量、制造业基础、能源及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辽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然性。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研发费用不足导致的技术力量薄弱,产业政策缺乏竞争力、地方财政难以承载国家产业政策上。根据辽宁省发展阶段的特点,对新能源产业政策提出建议并规划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把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建成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以及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碳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活动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强化节能减排效果,推进经济增长的集约化转型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具备清洁生产优势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对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经济发展诉求下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着技术落后,生产环节能耗高、污染重以及低水平竞争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其发展可持续性,本文旨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理性探讨,以期为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布什政府及时制定和启动了“新能源政策”,以推动美国乃至全球以煤炭为基础的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煤炭产业的“复兴”,以寻求美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煤炭新能源产业”由此将成为未来10年里全球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产煤大国,应及时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努力使煤炭产业成为我国21世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必须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七大新兴产业战略的公布,无疑将给已经企稳回升的中国经济发展锦上添花。那么,2009年的中国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七大产业对于新一轮经济刺激将产生怎样的效果?在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近日,《经济》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而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000年世界跨国公司达6.2万家、跨国公司的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制定的新世纪第一个发展新战略 ,也就是我们应把握的十六大主要的新精神。发展 ,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的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十五”规划“四把”精神的主题。如何把握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第一个新战略 ,我的学习体会 ,概括起来是应把握好“五句话” :第一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第二 ,发展战略的时间有多长?第三 ,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什么?第四 ,发展战略的任务是什么?第五 ,发展战略的措施是什么?把握住了上述五个问题 ,也就把握住了第一个发展新战略的基本内容 ,也就把握住了十六大主要的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影响,总结了新科技革命对企业人力资源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人员配置,培训体系的战略适应性,建立战略、行政和发展兼顾的薪酬和绩效系统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与旧经济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它对旧经济的依附性。新经济的出现,在理论方面,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一些严峻的挑战,但还没有形成对传统经济学的致命的击,传统经济学应针对新情况作必要的修正与充实;在政治方面,并不意味民族国家从此逐渐消失,发达国家鼓吹民族国家消亡论,是在借“人权大于主权”来干涉他国内政;在制度方面,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旧有的制度不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在思维方式方面,我们应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在版图与实力、自力更生与国际采购、坚持主权与丧失独立、集权与权力等诸如此类问题方面,应树立新的思维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的苏州。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备受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亭 《江南论坛》2005,(6):31-32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改革开放27年来,国务院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下发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终于在万众期盼的目光中浮出水面,走向前台。这对于我国刚经历了资源要素制约、宏观调控洗礼的民营经济而言,不啻为一大福音,昭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18.
金三林 《经济纵横》2006,(11):23-26
今年以来,我国外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出现背离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假”外资的减少和“假”出口的增加。假外资减少是好现象,而假出口增加则要引起高度警惕。通过相关资料可预测,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将增长26%左右,进口将增长22%左右,全年将分别增长22%左右,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会和去年大体持平,但外资质量将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消费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将被取代。从发展趋势看,知识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全球营销,关系营销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营销方式。针对这种趋势,企业也必须转向更高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鼓励和推广知识营销,网络营销,全球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这才是新世纪企业竞争取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0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的主题是 :企业家精神;2002年的企业家活动日的主题是 :中国企业家的新舞台、新角色。我作为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的一位老朋友 ,应邀来参加今天的会 ,心里很高兴。对企业家当前关心的“三新”问题 ,即新形势、新角色、新学问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供朋友们参考。1企业家直面的新形势问题所谓新形势 ,也就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新环境、新气候。因此 ,必须搞清它 ,适应它 ,否则 ,不仅企业家自己上不了新舞台 ,而且也导演不了企业的新喜剧。所以 ,企业家同样也必须“与时俱进” ,“入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