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端计 《经济经纬》2003,2(5):13-16
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中国近六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就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进行了思考。适当调整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尽快由以需求拉动为主转向需求拉动与供给激励并举,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而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日本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缺陷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幅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一般来说,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三驾马车”来拉动。而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金融证券政策等辅助措施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保证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之间的功能互动效应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需求始终处在亢奋状态,而供给则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相对不足。这种由于利益结构等深层力量决定的下对称的供求互动效应,客观地决定了我们必然选择一种以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4.
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范式是短期总需求调控,看待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要借鉴西方理论,但更要结合我国实际。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中不能因为总供给问题而否认刺激总需求,同时扩大内需政策具有一定的中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正>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变动,是微观企业行为及价值创造的重要背景与基础,而微观企业所采取的对策与行动,汇总起来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并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微观企业行为(如公司财务行为、会计决策、公司治理、创新、产业升级等)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实现以宏观为着眼点、以微观为落脚点的学术研究,更好地满足我国宏观与微观两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需求,实现经济学与管理学更好地交叉、融合与创新。在上述背景下,《经济研究》编  相似文献   

6.
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邦根 《技术经济》2005,24(9):82-85
本文阐述了主要经济学流派特征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不同观点:正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重新表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主张;货币主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归纳了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对我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政策的各种目标只有在供求总量平衡和供求结构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核心是调节供求总量平衡和供求结构协调。正由于此,所以供求的现实状况决定着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取向,即决定着宏观经济政策是以需求调节为作用取向,还是以供给调节为作用取向,或者是以供求调节为作用取向。  相似文献   

8.
胡武贤 《经济师》2001,(4):66-67
当前,我国结构性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是改善供给,也就是协调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间的矛盾,使供给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通过优化产业化结构,深化产业分工,实现产业升级就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吕南 《经济师》2001,(9):98-99
网络经济的出现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主要谈我国在网络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虽然是现代各国政府常用的稳定经济运行的工具,但稳定政策的理论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的回顾并分析表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是我国前几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