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看待吐谷浑历史贡献,是近代至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颇有影响的问题,正确评价吐谷浑历史贡献,须建立在基本了解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即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各民族团结,友好往来;认同汉文化为主的多元共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吐谷浑民族立马中原,驰骋青海高原,吸纳了汉文化丰厚的营养,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青藏高原创建了一个卓尔不群的文明古国。其历史贡献彪炳千古,光辉灿烂,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在青海建立起的吐谷浑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在青藏高原建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史学界泰斗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建立"吐谷浑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而创造了这个光辉标志的吐谷浑古国的王城,就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  相似文献   

3.
白兰与三世纪初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谷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了这个古地名深厚的史学底蕴,据《通鉴》明确指出:吐谷浑"西徙阴山而居,属永嘉之乱,因度陇而西,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吐谷浑人的势力进入白兰以后,白兰便是吐谷浑国虎踞龙盘的可靠根据地天造地段,坚如磐石的大  相似文献   

4.
吐谷浑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她抓住了有利时机等等。但从文化方面考察,吐谷浑之所以有活力,之所以发展迅速,之所以强大盛世,在于她文化方面的优势,即吐谷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给本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吐谷浑自公元329年叶延于立国,至663年(唐龙朔三年)灭国,共344年。中外学术界将其研究重点多放在灭国之前,但灭国后的吐谷浑有其独特的历史蕴含,值得加以研讨。故不避浅陋,呈一得之见,以期引玉。 一、灭国后的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 663年,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诺局钵与妻唐弘  相似文献   

6.
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令哈市出土的郭里木墓葬棺板画,从目前已经临摹出的侧板和挡板画面看,其内涵之丰富,画法之细腻,构图之奇特,在柴达木乃至我国西部恐怕绝无仅有。在棺板画中,档板上绘有中原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图案,侧板展示的则是古代少数民族生活场景,西部民族的风貌和中原汉族民俗在此得到集中统一。墓葬棺板画惊现柴达木后,人们对墓葬的文化归属说法不一。我们认为,该墓属吐谷浑墓,棺板画展现的是隋唐时期吐谷浑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7.
在都兰热水乡吐谷浑古墓群中,先后出土彩绘棺板画多幅.这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很强的记实性,形象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生前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从而也就蕴含了吐谷浑民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刑罚方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所透出的大量史学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北地区的民族史,社会经济、民族习俗、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就吐谷浑古国地名地望的考释工作,进行了十分热烈而有益的探讨。但各家观点相去甚远,莫衷一是,本文试就伏罗川吐谷浑古国遗址所在谈点门外之见,供史家研究时的参考。不同观点简述《宋书·吐谷浑传》载:“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伏罗川。”目前对伏罗川地望大致有三说: 一,芈一之、聪喆等同志认为伏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柴达木开发研究》1989年第5期发表了毛文炳和程起骏同志撰写的“伏罗川吐谷浑古国寻觅录”一文,阅后颇受启发。文章引证《洛阳伽兰记》中的一段史料,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相似文献   

10.
资治篇隋代张掖互市的兴盛与局限贾健飞,沈桢云隋朝建立以后,在西北面临着突厥与吐谷浑的严重威胁。河西由于与突厥、吐谷浑接壤,因此,经营河西之成败就关系隋政权的稳固与否。河西又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中西交通之咽喉要道,还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由于生产分工的...  相似文献   

11.
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措施·田德新公维章公元439年,沮渠氏的北凉政权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所攻灭。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除吐谷浑和西域之外)直接归于北魏的统治之下,西北地区各民族也绝大部分处于北魏地方行政系统的统治之下,成为编户齐民。但也有边疆的少数民族,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下半叶,民族学在中国的应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从建国后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主要是从事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形态调查;第二阶段大致从1979年开始至1999年,除了对前一阶段调查资料的整理外,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关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市民族和民族问题、汉人社区发展以及跨国民族发展问题,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理清20世纪下半叶民族学在中国的应用发展脉络,并对其进行评述,分析其历史的、现实的状况及原因,总结经验,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资源特色是区域旅游开发个性化的物质基础.任何旅游目地的旅游都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还打上了民族的烙印,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国内民族地区优秀旅游胜地都是这样.天峻县在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三方面,远不像个别人认为的那样荒芜.天峻地区是无可争议的"昆仑之丘"的源出地望所在地,是古代西王母的故乡,是唐代吐谷浑王城的地源.  相似文献   

14.
《重庆与世界》2016,(43):88-88
非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Negrillo),是非洲中部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他们崇尚森林,  相似文献   

15.
互助印象     
土族是青海省世居民族之一。2002年.土族著名学者吕建福教授经过20余年的研究.认定土族是鲜卑——吐谷浑的后裔,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肯定。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建国初只有2000人左右,他们生活的主要载体是“仙人柱”,也就是非常简易的住房。我们党经过解放后7年的艰苦工作,在鄂伦春首领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于1953年在黑河地区完成了历史性的定居。这是鄂伦春民族历史的伟大里程碑,也是世界各游猎民族走向定居的光辉里程。1958年6月,鄂伦春民族完成了全部的定居活动,为世界各游猎民族走向定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李坤 《理论观察》2010,(3):77-78
在中国,自我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国的自我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可以把中国的自我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前,自我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实践阶段;建国至文革时期,自我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和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自我教育进入理论和实践的成熟和全面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土族的丧葬习俗,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的特点表现在丧葬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一个只有20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竟有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种葬俗礼仪,这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实属鲜见。究其原因,窃以为这与现今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不无源渊关系的。我们不妨从历史上有多个民族成分的人融合于吐谷浑的后裔土族而成为今天土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新疆民族教育为新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的民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应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一、侗族服饰的特点 侗族服饰的发展和变迁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朝以前,这一时期侗族的服饰非常原始,完全是侗族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第二阶段是唐朝至建国以前,从唐朝开始,汉族文化传入侗族地区,很快就被侗家妇女接受,并且把汉族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融合在一起,使流传至民国时期的侗族服饰既有汉族又有侗族的文化特点;第三阶段是建国初期至80年代(亦即20世纪50~80年代),这一时期的侗族传统服饰,只能在边远山区的妇女及中、老年人身上才能看到.由于汉族服装不仅大方得体,而且简便实用,对侗族男服的影响更大,男服基本趋于汉化;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侗族的民族服装只在大型节庆日子里才拿出来穿,平常都保存起来.但到了90年代,返璞归真在一些地区成为时尚,民族服饰又频繁地展现出来,近几年在街上不少妇女穿着用现代布料制成的民族服装,这种文化心理仍存在于现代人的意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