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君 《商场现代化》2008,(10):272-273
我国消费品市场严重缺乏竞争秩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危害极大。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了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充斥市场,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破坏资源配置,而且降低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假冒伪劣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滋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假冒伪劣问题存在两大经济危害——逆向选择和资源配置低效,即次品如何将良品驱逐出市场造成市场失灵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分配的效率低下,所以有必要在分析原因及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打假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实践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市场出现假冒伪劣商品深层次原因和特点入手,提出解决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以达到维护市场公平,规范市场秩序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假冒伪劣商品被称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公害”,日前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侵害公众的合法权益,引起人们日益关注,要求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呼声颇高,本文对霹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象予以了归纳总结,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若干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文举 《商业研究》2002,(12):10-11
近几年来 ,全国打假之风越刮越猛 ,而制假售假者似乎产生了“抗体” ,“愈打愈假”。假冒伪劣商品可谓见缝插针 ,遍地开花 ,从今年曝光的四川省“黑心棉”一事可见一斑。这无疑为广大受害者所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6.
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存在的原因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治理假冒伪劣商品市场主要是治理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质量普遍持怀疑态度,这制约着我国消费的增长。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消费者的商品质量预期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来实现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而监督体系重点应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向消费者及时提供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改善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从而提高消费者判别优劣商品的能力。二是提高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消费者也需要加强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8.
《工商行政管理》2011,(7):12-12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14日发布的信息显示,网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及利用虚假信息或违法行为欺骗消费者钱物成为消费维权新领域。据介绍,网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主要是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网上销售的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近日批转了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假冒伪劣和侵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予以向社会公开。这对工商等执法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梳理其中的界限和难点,做到“三个注意”,否则会使执法部门面临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胡竞菲 《商业研究》2001,11(5):50-51
自从商品经济诞生以来 ,假冒伪劣商品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大军 ,涌动在市场当中。对其深恶痛绝、痛加鞭挞者有之 ;对其生产制造乐此不疲者有之 ,而任其自生自灭者亦有之。通过对假冒伪劣商品本身的分析 ,得出一个较公允的判断 ,并由此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为工具,分析了商品流通领域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状况,针对商品质量信息衰减和信息控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流通领域的监管对象应该从商品本身逐步转向商品和商品经营者,通过媒体对消费者进行信息提示和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民朋友们在用自己的血汗创造社会财富,构筑国民经济基础的同时,却承受着不能承受之痛——假冒伪劣商品的坑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能力也在日益增强,国家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从生产资料到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用品,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是无孔不入。假冒伪劣商品仍旧泛滥,农民消费权益屡屡受损。一些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积极购买,加上政府治理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更加泛滥。假冒伪劣产品已经普及到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农资等各种产品,不仅扰乱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的生活以及工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先从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入手,分析假冒伪劣产品的现状及出现原因,再针对原因做出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希望农村消费者能够警醒,加入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列中来用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假冒伪劣商品已遍及到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农资等各种产品,这样不仅扰乱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更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害。本文就假冒伪劣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商》2016,(7)
近几年来,假冒伪劣现象干扰了我国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使我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本文针对产品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探讨次品市场中逆向选择的产生条件以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而找寻一条能够消除假冒伪劣现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与品牌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是市场参与者据以作出决策的变量.信息的多寡影响到交易双方的决策行为,并趋向不同的行为结果。由商品市场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和消费心理预期的下降,要求厂商改变传统的经营策略,树立品牌形象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建立打假长效与防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以宽 《商业时代》2004,(27):44-45
本文从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三个不同角度分析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坤 《网际商务》2004,(7):40-41
假冒伪劣商品的背后突显出市场的广阔,但二、三线市场的黑道营销使得厂商在市场动作中总感觉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冲击到真正的名优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造成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蔓延到涉外经济领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信誉。假货正蛀蚀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厦”,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随着一年一度“3·15”的到来,它已真正成了过街之鼠。那么,为何假冒伪劣商品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呢? (一) 这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供求双方“先天”性提供了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温床。 从供给方面来看,生产、经销假货所带来的暴利是造假者疯狂造假的内在驱动力。某些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假冒伪劣商品行销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80年代开始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近二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国质检系统仅在2000年10月到2001年年底,共捣毁制假窝点2.8万个,立案查处案件22.5万件,向公安机关移送500多件,一批制假首犯、惯犯以及包庇纵容制假售假分子和参与制假售假活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到惩处。但尽管如此,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假冒伪劣商品常打不绝,且在个别地方大有滋生、蔓延、泛滥成灾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如此行销?又该采取何对策?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工商行政管理》2012,(1):23-2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按照国务院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下简称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侵权和假冒伪劣突出问题,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仍时有发生,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