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钟京涛 《山东经济》2003,(6):17-17,20
当前我国土地立法出现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某些方面的立法滞后已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对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本文从指导思想方面,对我国土地立法提出了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土地征用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严格界定土地产权,依市场机制形成土地征用价格,并探索以土地入股等多种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府在征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以来,在中国土地立法缺位情况下,很长时间内充当了土地最高法角色。经过十余年施行,这部法律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已显得有所滞后。《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因此浮出水面。本文根据法律的社会、政治、经济影响,通过研究和分析,指出该草案的先进之处和不足之处,希望能对《土地管理法》重新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地产权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当前法学理论和立法实践的保守和滞后,钳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的发展.如何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原则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是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须立法规范之。本文论述了各国、各地区关于土地征收基本原则的规定,并分析了目前我国立法的缺陷以及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设用地整理融资滞后制约了建设用地整理的整体效益与规模,相关立法是规范、保障建设用地融资的基本要件。日本土地区画整理融资立法在规范体例、融资组织结构确立和融资模式设定上的经验,可为中国建设用地整理融资立法予以借鉴。应健全相关立法体系,确立符合国情的多元复合型建设用地整理融资结构,完善建设用地整理融资机构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旁观     
广东出台的这个办法是一项突破性立法,因为确实是突破了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开创了全国的先河,但并不是一个超前性的立法,因为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市场早已存在,而且规模不小。也因为无法可依,甚至违法违规地操作,这项法现在出台,实际上已经有些滞后。  相似文献   

8.
周建国 《特区经济》2010,(3):178-179
我国立法缺乏农地发展权及其归属的规定,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土地征收实践中,农民集体的农地发展权被国家无偿占有,有其立法缺失的根本原因。为维护农民集体及其农民的合法权益立法应明确规定农地发展权,并完善土地征收立法,充分保护农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9.
土地生态化立法是土地法律系统自身的适应性调整,它以一定的外在条件为契机,这些条件构成了这个调整过程的外部基础。这些基础是以人地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为依据的自然基础,以土地多元价值发现和人地关系的生态伦理回归为依据的伦理基础,以土地生态危机引发的社会关系重构为依据的社会基础,以及以法律系统生态化的进程所引发的部门法群起效应为依据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有媒体报道称:天津将试行农民用宅基地换商品房的办法来建设小城镇。"宅基地换房"即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的一套住宅。节约下来的农村土地整合出售,用土地收益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  相似文献   

13.
立法决策是立法活动中的重要步骤,立法者在进行立法决策时,除了考虑政治社会,立法机制等方面因素外,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立法决策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必须考虑立法成本,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将立法成本降到最低点,同时又要把握好立法质量程度的限度,使立法成本与立法质量程度配置最佳,以达到立法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如何提高立法质量问题: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条件;完善立法体制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这样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相似文献   

15.
立法时机决策论——《劳动合同法》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时机是指立法者做出是否立法以及何时立法的决策时所应考虑的各项主客观条件。立法需求和立法可能是正确地决策立法时机的两大要素。前者包括社会关系的广度、深度等三个层面,后者则涵盖了立法能力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刘志欣 《特区经济》2009,(2):232-234
根据我国的立法实践,行政立法在建国之后就出现了。但制度意义上的行政立法是到1982年宪法颁布后才正式确立的。自此,行政立法被逐步纳入到法治轨道中。通过对行政立法发展进程的回顾,可以看到,行政立法大致是沿着从制度外到制度内、从缺乏监控到程序监控、从形式规范到实质监督、及至全面完善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开展省际间政府立法协作、制定适用于几个相关省份的区域行政法律规范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尚有不少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应通过修改立法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使区域行政立法合法化,并明确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解决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 ,作为第一款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规定 ,标志着我国全面实行法制化的重大决心 ,实质上也是从根本大法的角度规定了依法治国的总方针。我国距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尚有很大距离 ,在法制化的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 1979年至今 ,我国已制定了 34 0多部法律 ,许多专家也认为我国立法工作成绩斐然 ,几近完善。但笔者认为 ,在短时间内制定如此多的法律恰说明立法存在严重问题 ,这种问题的症结就在法律的起草以各行政主管…  相似文献   

19.
阮兴文 《改革与战略》2008,24(12):21-25
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交易立法制度存在浓厚的身份化歧视。国家一方面严格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另一方面又以行政强制征收和垄断市场的方式,实现土地收益权能的最大化。这种身份化的歧视性立法制度安排,导致农民土地收益权能的大部丧失和严重的分配不公。公共选择视角的实证方法论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崭新视角。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从身份到契约转变,创建公平的土地使用权交易立法模式是次优的法治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悦 《辽宁经济》2001,(8):38-38
总结二十多年来的立法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一步明确了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如: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等等。这些原则既适用于中央立法也适用于地方产法,应当以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政府的立法实践,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政府工作中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需要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立法的重点,对于事关改革发展的稳定既现实又迫切需要的立法项目抓紧出台,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目前在立法实践中,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受旧体制的影响,由于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旧体制影响的巨大惯性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东西,在市场经济下,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种指导思想的滞后,就会造成所谓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