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珊 《经济纵横》2004,(2):50-52
本文分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 ,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提出其在对东盟投资过程中的一些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其从初步设想到建成经历了漫长过程.在正式建成且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文章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收集1992-2013年相关数据,采用巴拉萨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潜力还没能得到完全发挥,经贸合作的优势还没能得到完全的显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分析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并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所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建设自2005年开始全面实施,这五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在不断上增,2007年的双边贸易额为2025.5亿美元,2008年为2311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为2130.11亿美元。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双方取消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达2927.76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区内及各成员国吸引FDI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利用FDI的概况进行了分析,然后着重从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FDI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并且认为总体上将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FDI流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商品与要素的国际流动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因国内税制的差异而造成的税收障碍也将日益突出,从而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地区税制及国际税收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介绍中国与东盟各国税收协调现状,并重点分析了税收协调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将贸易区内存在的问题处理妥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成后将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王艳 《时代经贸》2011,(8):84-85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将贸易区内存在的问题处理妥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成后将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格局中,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与积极与发展境外投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根据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适时适度地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不但无妨国内经济发展,反而有助于将国民经济动行纳入内外双向良性循环的轨道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获得出口贸易拉动效应、经济资源转移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国际收支改善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西南地区的贸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倩 《经济导刊》2011,(7):36-39
作为亚洲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和东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征国际贸易领域,中国和东盟各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在经济上实现双赢,而且带动全亚洲的繁荣与发展,并且在政治上促进亚洲走向一体化,这就奠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时代经贸》2005,(7):16-16
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正式启动。这是商务部有关部门在对彼此的关税减让表进行最后的技术核查,并调整相关海关数据系统后,做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三地区、两部门和两要素的空间均衡模型以及使用2002-2008年期间中国28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FD I流入与进口贸易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或区域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在区域间贸易自由度水平较低时,贸易自由化强化了FD I流入对进口贸易的互补作用;只有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水平突破某个门槛值时,FD I流入与进口贸易才是替代关系。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劳动力禀赋能够促进进口贸易,本地资本禀赋对进口贸易影响并不显著,而在贸易自由化水平比较低时人力资本禀赋对进口贸易没有影响,但在贸易自由化水平比较高时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自由贸易区也随之成为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形式。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技术扩散、就业增加,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进行简单回顾,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首先回顾了现有协同发展程度的测算方法,然后基于贸易和投资综合发展指数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程度的测算方法并对其进行应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行业包括服装皮革制造业、木材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器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的行业包括采掘业、造纸业、石油炼焦业、化工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业6个行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福利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贸易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的双边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给参加自由贸易区的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利益。这一切都将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福利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该文件在沿袭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创设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本文拟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协调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及其常设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如何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真正实现<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与投资的联系日益紧密,外资正在成为影响各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我们承认外资的贸易替代效应,但更应关注其显著的贸易创造、补充和市场扩张效应,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东道国的出口绩效,从而对其制成品出口、进口替代、产业转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升级和国际渠道拓展等产生积极作用。外资不仅带来贸易量的净增,而且利于优化出口结构。对在华外资出口绩效的分析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外资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增长和贸易结构优化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发挥外资的贸易效应,我们应当以结构优化为核心,在外资政策、外贸体制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8.
何虹  何一鸣 《经济师》2006,(6):107-10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始于2000年,本着为共同利益出发,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现已取得了关税减让、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等重大成就.但由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因素影响,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带来一些影响,因此,要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加速贸易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各国签定各种区域贸易协定本质上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果带来的经济持续发展效果。传统理论一般倾向于肯定贸易创造的积极效应,而否定贸易转移的效应。但贸易转移效应或许造成了理想中的成员方和世界福利降低;同时却带来了现实中成员方消费者的福利和世界的整体福利一定程度的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产生极大的贸易创造效果,提高成员方和世界的整体福利。  相似文献   

20.
自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往来日趋频繁。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日投资也日渐趋热。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还是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都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本文选取1995~2010年中国对日本投资和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投资对中日双边贸易规模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不是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