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运用SWOT法,重点分析日喀则地区民族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针对民族手工艺存在的不足,从运用IS-LM模型角度出发,试图提出切实可行,同时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日喀则地区发展实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民族民俗活动大都是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在岁月的沉淀下成为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类和民俗类.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体育活动的记录和承载,是继承、 传播和弘扬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后人所需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财富.调查研究上述辽宁传统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辽宁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忠历 《中国西部》2013,(2):104-119
在不久前成都举办的"非遗"博览会上,一把把集古典韵味与时尚魅力于一身的油纸伞,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来自四川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的油纸伞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注意。如今,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已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如何对传统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生产性保护,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的生产企业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杨长海 《特区经济》2015,(2):99-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一般公共产品特性及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作为非遗外部性解决手段的政府干预,重要表现是通过法律制度或公共管制在界定产权或削减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行政法调整非遗保护的典型,必将对鼓励和保护非遗正外部性产生深远积极影响,但其缺点是难于兼顾对私权的尊重。日本、韩国"文化财产"概念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资产"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穆文俊 《魅力中国》2013,(17):88-88
本文基于对传统礼仪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古代礼乐文化背景下,仪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性,也是礼仪的相互影响作用对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礼乐”概念。对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要从“礼”、“俗”的视角分析某些古老的音乐现象.可以进一步澄清古代对于礼俗相互作用下音乐的发展.更深刻地揭示出隐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宁夏回族乐器口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指出要加强对非物质遗产生态场的保护,注重人才培养,狠抓艺术创新和传承研究.  相似文献   

8.
姚重军  刘万武  雷慧 《发展》2008,(10):107-108
我国的文化生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行为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剖析其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综合博物馆展陈内容涉及到各种综合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也应当纳入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综合博物馆来说,是一座待发掘的宝库。对于文物展品及资金有限的中小型综合博物馆来说,如果当地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能够充分利用,将大大缓解展品征集、陈列临展、社会宣教等工作困难。  相似文献   

10.
李文丽  章牧  白华 《特区经济》2010,(9):156-158
手工艺类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类别,该类遗产是技艺、艺术、历史的文化载体,以其高超精巧的制作技艺为精髓,表现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能力,在历史变迁中极易失传。本文选择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以广东省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千角灯为例,探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意义和开发策略,以期对同类别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护与二次开发利用领域及方法,使其文化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为甘肃省的文化形象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抢救”和“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首要内容.数字化保护是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本文以辽宁鼓乐为例,探讨其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模式,以期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近几年来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关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民众喜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制定出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以川江号子为例,讨论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对地方文化认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结合重庆市民保护川江号子的社会实践,讨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川江号子举办专题展览的社会意义,并提出如何举办好专题展览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军 《魅力中国》2008,(4):97-98
现在我们所要保护的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几何时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性的根本所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一味建设现代的东西,而忽视了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继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也只有靠整个民族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也因此我们必须向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魏阳竹 《魅力中国》2011,(20):287-2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本文试图以甘谷道情为例谈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瑛 《新西部(上)》2009,(10):131-133
文章分析了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取得“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2、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3、构建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4、在普查基础上做好评估鉴定工作;5、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6、建立科学的傈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有着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伊玛堪”“鱼皮制作工艺”等已经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时代的变革,非物质文化生存植根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日益被侵蚀和压缩,一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模式,可以利用数字采集、数字修复、数字展示等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全新的保护方式和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