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4 采取积极的城市化策略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证明 ,我们不可能寻找到一条遏制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社会经济发展 ,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必然会有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转向非农产业 ;而工业化本身要求的集约效应 ,又要求非农人口在地域上相对聚集。因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 ,我们怎样来认识和应对城市化呢 ?4 1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城市化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趋势。1 997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通…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论文试图从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吻合度或偏离度 ,来论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际比较 ,论述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国际差距 ;剖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分析中国城市化策略的得与失 ,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障碍 ;从而 ,进一步论述遏制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是否可行 ,特别是作为长远的战略性策略是否可行。此外 ,文章还就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一定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 ,研究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交通能源消耗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交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源消耗的比值、交通产值占全社会GDP的比值及其两者之间的比例,从整体上判断出中国交通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程度较世界发达国家高。从交通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交通能源消耗强度两指标,通过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横、纵向对比,从局部对中国的交通能源消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判断,并对可能影响协调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能源消耗正处在一般型交通能源消耗模式(Ⅱ)向效益型交通能源消耗模式(Ⅲ)过渡状态,中国应从优化运输方式结构、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提倡使用节能型车辆等方面努力来提高交通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  相似文献   

4.
5.
第二章 效益审计的方法 第一节 效益审计的基本方法和观点 由于各国的法律、开展效益审计的传统和经验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一、以结果为重点和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 (一)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从被审计单位的实绩出发进行审计。他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如何?预定的目标达到了吗?实绩与预定目标和标准的差异有多大,然后对差异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城市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发展中的重大转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的内容和发展情况,并指出了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即劳动力数量越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然而,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与高尖端的人才,而不再依赖与传统的低端劳动力。然而,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国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导致了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那么,我国应该如何让改变这一现状,做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呢?本文对此给予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偏离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衡量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典型模型 ,度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度 ,剖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讨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持续稳健地推动的城市化进程是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因素具有长期和直接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促进城市化进程的6个经济因素,建立了各个经济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采用1990年-2004年的全国数据实证性地测度了各个经济因素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并运用逐步回归法消除了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较消费和净出口大,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社会类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的贡献率最大.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各个地区制订城市化战略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副省级城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人均GDP等 9个经济变量因子 ,分析了我国 1 5个副省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创新是城市的灵魂,并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作为创新的"神经中枢",只有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相应的创新才会产生.二者的关系在于城市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对创新起塑造作用,而创新则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对城市具有反作用.城市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时空为参照系、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基于上述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熵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析了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辨证关系,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方式,并针对城市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指下,为指导各级政府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从累积效应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也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并未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由于城市能够产生外部性经济 ,城市化不仅决定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水平 ,而且也构成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发展经济学家 (Perroux ,1955;Myrdal,1957;Hirshman ,1958)和地理学家 (Pred ,1966)早在 2 0世纪 50— 60年代就指出 ,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作用具有循环累积的性质。但直到2 0世纪 90年代以前 ,人们对这种作用的机制并不清楚。 90年代以来 ,以美国经济学家PaulR .Krug man ,日本经济学家MasahisaFujita以及英国经济学家AnthonyJ .Venables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7.
A system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a clas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feedback relations and the recursive relationship of intertemporal solutions are emphasized. For some plausible values of parameters and initial conditions, the model generates result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ence of many developing economies. Emerging from the dynamics are rapid urbanization accompanied by little industrial growth, increasingly un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ever-worsening distribution of income,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other familiar feature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unexplained by comparative-static equilibrium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