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弯曲河流是自然界存在河流的基本形态,研究河流曲度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能够深入认识弯曲河流的生态功能。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梳理了河流曲度—生物栖息地、水流条件—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裁弯取直工程和河流修复工程对河流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研究的进展。目前,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和半定量层面上,尚未有学者全面系统地开展河流曲度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理论和系统研究,探索河流曲度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机理,寻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长的适宜河流曲度范围。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河流水资源开发日益加剧,河流泥沙问题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传统泥沙研究及现代河流模拟技术方面阐述了河流泥沙的发展历程,从生态河流角度说明泥沙在河流水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河流泥沙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王光谦 《泥沙研究》2007,(2):64-80,F0003
泥沙研究主要是认识水流中的泥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规律,进而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泥沙学科体系始建于20世纪,侧重河流泥沙研究。河流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泥沙的沉降特性、泥沙的起动特性、悬移质运动规律、推移质运动规律、水流挟沙力、非平衡输沙、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异重流运动理论、波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理论等。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我国的泥沙科学发展迅速,主要进展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高含沙水流的运动机理与理论,河流模拟的理论与技术,水库泥沙的对策与管理,河道演变规律的认识及治河工程技术等。本文对河流泥沙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水资源缺乏,河流水体在局部范围已受到了污染。本文依据陕西省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要求,对现状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认为该区河流最突出的超标污染指标为CODcr和氨氮。文章采用一维水质模型,对该区8条主要河流的纳污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河流污染物入河控制总量和削减量的目标方案,以期为陕北河流水资源保护管理提供依据,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国内外河流系统和河流功能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系统和河流功能的定义,并将河流功能界定为自然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三大类。从河流生态功能、综合功能两个角度介绍了河流功能评价的内容,同时综述了河流功能评价的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针对目前河流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建议从拓展和完善河流系统与河流功能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形成合理有效的河流功能评价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河流功能评价的研究,特别强调了多元统计法中的函数法是未来河流功能评价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河流与众多生物物种通过食物链、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水文循环密切交织,构成相互耦合的生命支撑系统,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受损甚至退化,因此恢复和维持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成为了公认的河流管理目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归纳了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方法、适用的范围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了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分配的特征和规律,指出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并从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水生生物、社会服务功能等5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提出河流修复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河流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数学特性角度分类,河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型可分为确定与非确定性模型,并正经历着由确定性模型向非确定性模型发展的转变。从确定与非确定性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水质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WASP、QUAL、RMA4等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灰箱模型、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确定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国内的应用。针对河流中某个特定污染体系(如底泥、潜流带)或某类污染物(如重金属、石油类、营养物质等)的迁移转化模型也有大量研究成果。河流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模糊数学和不确定性分析技术的应用,与人工神经网络和GIS的结合,状态变量和组分数量的增加,以及三维数学模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磷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滞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磷等生源要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滞留过程控制其输出形态和通量,进而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流域面源、点源输出不同形态的磷素(溶解态、颗粒态,无机磷、有机磷等)在河流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改变磷素形态、降低磷素运移通量。河道渠化、排污、修建水库等活动改变了河流系统中磷素循环过程和最终趋向,降低了源头溪流磷素滞留量,加剧下游河流、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河流磷素滞留主要研究,系统总结物质平衡法、模型法、螺旋结构法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河流系统中磷素滞留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认为流量、流速、藻类吸收、外源输入和暂时存储区域是磷素滞留最重要影响因子,可以通过恢复河流系统水文模式、恢复河道形态、维持河流生境多样化等措施促进河流磷素滞留,对于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河流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中小河流众多、分布面广和水环境恶化等现状问题,经比选分析,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中小型河流水体考核评价指标,并对该体系的指标权重、综合考核评价方法及可行性等进行研究。同时提出相应建议。分析表明:“河流水环境”考核指标体系应用对河流水体发展和维护管理水平、河流周边环境发展具有一定促进效益,可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逐渐深入、考核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完善的过程中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综合国内外对于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我国目前在此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获取一套科学有效的现场调查数据,是推行河流生态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河流生态环境、河岸带植被、河道物理栖息地环境、水生生物(包括水生病毒)等为对象,归纳我国河流生态调查的技术方法,为开展河湖生态健康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50年代末,长江科学院开始研发河流水沙数学模型,至今已有60多年不间断研发与应用历史,形成了“河流(HELIU)”系列软件。综述了长江科学院水库泥沙、河流一维、二维、(准)三维等水沙模型及其它水沙数学模型实例(包括河流水沙估算模型、河流水沙专题数模研究、引进吸收的河流水沙数学模型),以及水沙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展望了河流水沙数学模型今后研发工作的 4 方面任务:构建模型体系、完善现有模型、拓展模型领域和研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采集了典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样品,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取了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以无机碳为主、有机碳为辅。其中,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总碳平均含量分别为62.46,32.88,17.70 mg/L,长江南源当曲源、正源沱沱河源和北源楚玛尔河源水体总碳含量分别为32.90,36.56,32.90 mg/L;青藏高原封闭性湖泊水体碳含量比河流水体较高,封闭性湖泊水体总碳、总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403.82,398.35,1.24 mg/L,而河流水体则分别为17.03,14.56,2.46 mg/L,河流水体有机碳含量比封闭性湖泊水体较高。该成果可为我国青藏高原水域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高海拔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现状,介绍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成果及工程技术,分析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河流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当前河流的资源及其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健康。国际上已将河流治理的重心转到以河流生态价值功能为主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上.我国的河流生态补偿研究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结合河流系统自身特点及国际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河流生态补偿机制从系统耦合角度进行了探索研究,揭示出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河流有效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河流生态多目标管理协调可持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河流管理中引入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意义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价河流健康状况的方法主要有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河流健康状况评价不仅可以应用于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而且能够确定河流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提高河流综合管理能力,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河流综合整治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Et益显现,河流健康问题逐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河流健康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回顾了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状况,提出目前河流健康评估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其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河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生态河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河流的研究现状,强调影响生态河流自然功能的因子主要有水质度量指标、生态系统指数、河道形态,以及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等。从生态修复技术、水体自净技术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生态河流目前在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9.
河流健康指标是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和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标尺,是准确、全面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础。国内现有河流健康指标大多针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性,而对河流的功能性关注不多。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外河流功能性指标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并对两种的典型功能性指标的应用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介绍。以日本大山川减水河段环境流量修复为案例,使用典型功能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对环境流量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功能性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对流量变动的响应。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我国河流健康评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