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本质、公司治理结构本质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的价值,企业是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的统一体.企业的本质在于,企业是商事主体经济权利、利益产生的本原体.商事主体的各种权利因企业的成立而创设,因企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因企业的终止而消亡.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力配置,这种权力配置,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冲突和利益的不断调整及权利通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后TRIPS时代药品获得权与其专利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琴 《现代财经》2008,28(5):85-89
药品获得权是一项由生命权、健康权派生而来的人权,是指人为了维护其生命和健康而享有的获得药品的权利。《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当前对知识产权设定最低保护标准的多边贸易协定,它所确认的药品专利权对药品获得权存在负面影响,二者存在冲突。我们应基于法益优先保护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协调二者的冲突。WTO为此已积极做出了努力,但冲突仍在,因此,必须不断寻求新的协调之法。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利益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国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存在着宪法、民法、经济法多重属性相互交错的情况,其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权利是从主体的角度去划分和定义的,这就导致了一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极可能具有多种属性.消费权是从客体的角度定义的具有完全经济法属性的权利,是人的劳动能力的补偿和发展权.消费权的提出和研究有利于对消费者的经济法保护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瞿磊  金鑫 《时代经贸》2014,(2):248-248,251
专利权滥用,是指权利人超出了专利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正当行使有关权利,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公益或者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狭义的专利权滥用是指权利入行使专利权时超出了法定权利本身的范围;广义的专利权滥用是指权利人行使其专利权时没有超出法定权利,但不合理地限制了市场正当竞争,或者违反了其他公共政策,该行为仍应受到法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以法经济学为视角,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专利权共有各利益主体的法律权利和经济利益,着重研究高校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专利共有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解决高校在专利实施能力和管理能力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平衡问题。根据现行《专利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参考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提出了相应完善的建议,如规定专利权共有的性质为特殊的按份共有、独自实施合理补偿、允许自由转让和设置优先购买权、按"谁劳动,谁获利"的原则处理维持费与侵权赔偿金的分配以督促各方积极履行义务等。  相似文献   

6.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体,海岛应当是符合人类生态安全的海岛.海岛使用权人是海岛生态保护的直接责任人.只有对海岛实施利用行为的人才是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作为海岛保护监管的政府主管部门不是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保护”的本质是付出,海岛生态保护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既是对行为人本人的义务也是对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的义务.海岛生态利益是一种无需行使权利就可以享有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专利权是法律赋予专利权人就其专利技术在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专利权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在保护专利权人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障。由于专利权人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在界定专利权的边界时就要以在这两种利益之间寻找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为准则。在确定这一平衡点时.必须以本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就中国目前的状况,应警惕专利权保护的过度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国对劳动者精神利益的保护日益重视的情形下,现行劳动法对劳动者精神损害救济只字未提,司法判例也使得当今劳动者遭受精神损害之后求告无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为劳动者权利本位法,应当为遭受精神损害的劳动者提供救济的权利和渠道。对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导致的精神损害,应使劳动者享有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对于其他劳动争议导致的精神损害,一方面应扩大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应当允许劳动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9.
单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2):116-123
专利权被认为是最具有领土性的权利,长期以来,专利保护的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均未突破专利权的地域性.随着专利跨国保护重要性与专利权地域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美国专利权人的游说下,美国国会不断修订专利法,赋予部分规则域外效力以规制境外组装、境外制造等境外行为;同时,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些规则的界限和范围表现出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这些规则的实践进一步实现了美国专利权人维权与竞争的双重功能,起到促进美国专利创新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中国处于从专利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特殊时期,立法上应未雨绸缪确立适度的符合中国现实的专利权保护域外规则,同时应注意积极调动私人能动作用和发挥法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梁峻峰 《时代经贸》2006,4(7):20-20
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法,调整的是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经济法法权正当性的认识与把握,亦需从此前提入手。文章从企业的本质、经济权利的正当性和经济权力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法权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