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大举措应对出口退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对出口企业,该如何应对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出口退税是各国鼓励外贸出口的一项共同措施,目前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采用。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进行了新一轮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明确提出了“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承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4年多以来,国家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整。文章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实证性地分析了出口退税新政策调整后对盐城经济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登山 《山东经济》2011,27(2):94-100
2003年中国政府对增值税出口退税的政府间分担机制进行了调整。自从2004年实行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府分担机制以来,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分担机制不合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地方保护主义,如何确定湖北省应承担多少增值税出口退税份额却研究甚少。通过借鉴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湖北省应承担的公正份额的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算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分税制改革形成了新的财政集权,地方政府是否会将财政压力转移到企业身上,提高企业税收负担?以2004年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为外生政策变化,使用1998-2009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财政压力与企业税负关系。研究发现;(1)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位于出口大省的企业实际税负显著上升,这说明当地企业分担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2)进一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税负提高最多,外资企业次之,私营企业最小;(3)相对于非出口企业,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税负。各级政府应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企业因财政压力导致的税负高企。  相似文献   

5.
从完全非增值税率开始到近年来实施的外贸出口退税政策,我国出口退税的实践证明,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顺逆差调整以及推动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当前的出口退税政策,外贸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对控制风险并对其加以规避,是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鉴于此,文章首先对出口退税的概念以及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控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企业出口退税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退避企业出口退税风险对策,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出台将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中国出口退税的实际情况人手。分析了出口退税新政策变动分别对出口企业.对外贸额度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从而阐明了笔者对于新政策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加上1994年增值税的全面推行,大大促进了国内企业生产出口产品的积极性,产品出口额和企业创汇连年增长。随着出口退税规模的日益增大,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尖锐的矛盾:一方面,高速发展的外贸出口企业为不能及时得到足额退税所困扰,亟待一种规范的政策保证;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无力承担数额如此庞大的退税资金。出口退税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我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是指由哪级政府负担出口退税,它与财政体制紧密相关。本文对我国不同时期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各级财政实际获得的增值税收入与实际负担的出口退税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与对比找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出口退税是一种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税收制度。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外贸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确定出口商品的退税方式是当前生产制造型企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MYYT公司为例,从出口方式、贸易方式、出口区域、风险管理等几个角度企业出口退税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税收筹划改进措施,旨在为国内同类企业的出口退税税收筹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景 《新财经》2008,(9):70-71
我国纺织类出口企业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经历了严重的困境。近日,纺织类商品出口退税的上调,似乎为这些企业带来了一丝福音.  相似文献   

11.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将其在出口前生产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种税收制度。自1985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出口产品退税政策,1994年1月1日我国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出口退税政策对鼓励和扩大企业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10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出台,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有关出口退税政策最大的一次改革,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歆 《特区经济》2004,(11):208-210
一、退税率调整对山区外贸出口的影响由于出口退税直接关系企业成本,且与产品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退税率的调整会对出口增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大且毛利率低的企业,影响更大。造成出口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增加。据统计,此次出口退税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浅析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出口型生产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市场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出口业务,出口退税政策也备受关注。出口退税是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经营策略关系密切,对出口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重大。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也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出口型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口退税政策对其影响,然后针对分析的问题提出调整对策,建议企业改善税务工作,以减轻企业税负。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3日,一直被海内外高度关注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问题,终于因国务院的决定一锤定音。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对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5.
张小兰 《宁波经济》2009,(12):27-29
一、近年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税收政策调整与人民币升值压缩出口利润中央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土地使用税征收比例的上升,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宁波很多中小企业是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出口退税品种的减少和额度的下降,使一些企业的利润受到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日前,新华社记者就此次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以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为契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促进外贸和经济持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答: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是国际惯例,是国家支持外贸  相似文献   

17.
沈钦 《中国经贸》2013,(22):220-221
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鼓励出口的一种激励政策,外贸企业要正视出口退税中蕴藏的风险。本文从分析企业出口退税管控的必要性入手,对企业出口退税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进而从风险、制度、信息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完善企业的出口退税工作。  相似文献   

18.
山东出口退税锐减35亿2003年10月13日是一个令中国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倍加关注的日子。在这一天,国务院正式下文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退税调整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以此推算,中国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此次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首要因素是出口退税欠税额严重。同时,中国出口退税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原来的出  相似文献   

19.
林歆 《特区经济》2004,(11):208-210
由于出口退税直接关系企业成本,且与产品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退税率的调整会对出口增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大且毛利率低的企业,影响更大。造成出口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增加。据统计,此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全国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由15.11%降到12.11%左右。这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调整:如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0.
政策     
央行职能调整方案终于出炉增加两项新职责于10月出炉的央行职能调整方案,突出了央行的宏观性和社会性职责,在人民银行新的内设机构中,增加了金融市场司、金融稳定局、征信管理局、反洗钱局几个新司局。人民银行职责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新职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强这些工作,是建立现代信用经济的需要,是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需要,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调整后的出口退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