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国商品房市场化改革为中国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带来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房价的过快上涨,根本原因不在于人多地寡,也不在于住房需求快速增长,更不在于投机盛行,而在于土地供给的非市场化.中国房地产业要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实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一是要改革单边垄断的土地供给制度;二是要改革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财政分税体制;三是要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改革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二是培育多元的土地供应主体,有效扩大土地供给;三是需要将地方政府税源长期化,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利益导向;四是需要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分配;五是需要慎用行政手段,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3年,山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造成的税源萎缩问题,全省公共财政收入保持增长,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保障。然而,税源结构单一、非税收入占比偏高、涉煤税费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财政经济的健康运行。山西必须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完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努力保持全省财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财政与货币政策是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两大工具,在美国“新经济”发展中,这两大政策工具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经济衰退、启动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分析研究美国“新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在财政货币政策选择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房产税具有提供稳定税源,抑制楼市投资、投机,调节贫富差距,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节约土地资源等多种功能。其中为政府开辟稳定税源是基本的,其他几方面功能都是派生的。只有明确这一点,才会让地方政府从根本上逐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从根本上建立楼市调控长效机制,以利于房地产市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笔者依据1978年~2011年中部六省面板数据分析了晋升激励对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不利于经济增长绩效的提高;晋升激励与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土地财政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而官员晋升激励通过土地财政的传导作用,抑制了经济增长绩效的提高。这表明晋升激励和土地财政是近年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6.
完善民族地区财税政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培植民族地区财源,是摆脱民族地区财政入不敷出困境的根本途径。甘肃民族地区自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对经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统一采取了“一刀切”的财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税基宽,税负轻,实现的财政收入多;而民族地区税基窄,税负重,只能取得较少的财政收入。加之,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使民族地区财政建立在脆弱的税源之上,地方财政非常困难,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很难保证财政支出的最低需要,形成了典型的“吃饭型”财政。财政职能仅限于维护地区稳定,其他职能无法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当下我国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了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土地GDP,而这些基于土地的财政、金融和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2003年前的财政分权对于2000年之前的财政体制,有一种观点认为,以1994年为界,之前是财政分权,之后是财政集权(陈抗等,2002)。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就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在1994年之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到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的60%90%;而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开始,地方财政收入急剧下  相似文献   

8.
重点税源控管精细化是我国当前税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税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要求。目前运行的重点税源控管精细化面临着财政分权和分税制改革以来引发的体制性障碍。本文在分析控管主体的绩效考核制度、控管客体的理性博弈、控管的支持制度、控管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国“土地财政” 问题提供了深入研究的视角,运用地租理论可以解释当下我国“土地财政”的性质以及其历史作用。“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地租性”收入区别于“公共财政”,兼具“广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性质。“土地财政”的历史作用体现为通过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199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进一步证实, “土地财政”的变化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发展因素对“土地财政”也有明显正向提升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希琳 《经济》2015,(4):18-21
提起土地财政,就好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疾,很难攻克.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把土地财政说得太邪乎,应该客观评价. 土地财政是中国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摸索出来的一套城市化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税收的大部分被中央上收,地方财政出现亏空,后来成立城投公司,以储备的土地做抵押,滚动开发.  相似文献   

11.
土地财政的经济影响及其后续风险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财政已内生化于经济增长,但作为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一种过渡性的非传统、非正式的政府收入,其自身具有的易波动、不规范、不可持续等特点,使得现行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文章分析了土地财政给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以及后土地财政时期的潜在风险及应对。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加剧了经济的波动,带来短期内的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和经济增长,但长期内并不必然促进经济增长,且会导致经济结构日趋不合理。在后土地财政时期,随着土地财政的退出将引发诸多潜在经济风险,如不能提前应对,将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期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土地财政规模得以扩张,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学术界所讨论的焦点问题。从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入手,分析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为探索土地财政合理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14.
1.提高国家财政的整体教育投入比重。基础教育投入是整个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弱势地位,首先需要提高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在预算安排时,要按照“三个增长”的标准安排教育支出,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可以考虑开征教育税,取代现在的教育费附加,将各类企业都纳入征税范围,从而拓宽税基,稳定税源,专款专用,使财政的教育支出具有更加可靠的收入来源。调整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中的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15.
郭志勇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2,3(6):128-137
本文从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低效的现实出发,借助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理论方法,分析了我国体制转型期土地财政、虚高城市化以及土地粗放利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表明,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土地低效利用现象,与体制转型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尤其是追求土地财政的冲动密不可分。城市化虚高除表现在城市拓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背道而驰、人口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市化之外,更直接的表现则是许多地方热衷“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扩张模式。在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激励下,作为城镇建设土地的所有者、供给者与垄断者“三位一体”的政府,会倾向于通过权衡土地的成本和收益,从而赋予土地宏观方面的增长功能。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在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策略行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土地的粗放利用也成为必然之后果。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意志的集中体现必然对微观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与企业的创新风险决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本文以2008—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土地财政对企业创新风险的实际影响与内在机理,并进一步考虑了经济增长目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所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长期依赖显著放大了制造企业的创新风险;第二,进一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融资约束的加剧与制度保障的恶化都是土地财政作用于制造企业创新风险的可能渠道;第三,考虑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调节效应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对土地财政与制造企业创新风险之间的关系能起到显著的放大效应。本文对于完善地方财政治理体系、改革地方官员考核方式、平衡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万莹  陈恒 《当代财经》2023,(8):43-56
增值税的生产地课税、企业所得税的汇总纳税、个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均会带来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均衡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不仅有利于完善分税制,促进全国市场统一,而且有助于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基于2000—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对地区财力均衡的影响机制、规模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税收与税源背离显著地扩大了地方财力差距,且对东部省份、税收净流入省份及第三产业主导的省份影响程度更大,而财政压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营改增”均加深了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因此,建议按消费地原则重建增值税地区分配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跨区域收入划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分配机制,促进地区财力均衡。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现象是在中国大陆特定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等制度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出现并发展演变。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预算软约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土地出让收入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国有土地权益流失、房地产市场泡沫、征地拆迁矛盾冲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等经济社会问题。当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十分迫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考察了我国土地及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及面临的挑战,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国际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总体思路,具体为: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出发,在保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流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立足降低和弱化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坚持短期调整与长期改革相结合,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务管理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相关风险。文章最后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土地相关收支管理、深化相关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公共土地出让收入为支柱财源的现行土地财政模式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但在经历了多年增长之后,现有土地财政模式所面临的财政与金融风险逐步加剧.为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的充足与稳定,需要对现行地方税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将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土地财政模式转变为依靠规范、有序、可持续的地方税收收入的“税收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20.
1989年政府开始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实施土地财政以来,地方政府在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引进投资项目,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解决居民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土地财政收入的示范效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困扰:土地资源使用项目不合理,房地产供求失衡,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给银行信贷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环境污染使得经济的有效增长降低。基于土地财政可能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该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