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倩 《东方企业文化》2012,(17):252-253
本文研究了我国制造业集聚度及其变动趋势,重点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利用Krugman空间基尼指数测算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分析发现2000—2010年我国制造业20个行业的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十分明显。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对产业集聚有显著的负效应,行业规模经济、行业外部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各级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区际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入,探讨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面板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城市平均坡度作为城市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系统探讨城市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复活以及退出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产业集聚显著降低城市僵尸企业数量与资产占比,对僵尸企业处置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僵尸企业处置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异质性,对非国有僵尸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以及年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通过预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以及退出市场三条渠道实现的。此外,产业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作用显著降低城市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机制在以上三条渠道中均显著;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外部性发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产业集聚通过补贴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完善集聚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减少集聚区政府补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手段淘汰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对于制造业企业区位的影响随产业不同而变化,这主要取决于运输成本在具体产业中的重要程度。根据企业外向度和轻、重工业两个指标将制造业细分,采用1999—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直接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本地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制造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外地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本地制造业集聚有负的溢出效应,但影响程度随产业的不同而变化;在影响产业集聚的其他因素中,技术创新和政府干预程度影响较大,同时经济地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论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能够稳健地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这一影响效应在东部与中西部皆得到有效验证;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性;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绿色经济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上;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促进知识溢出与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影响绿色经济效率。据此,应大力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注重产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与城市规模差异。同时,立足于本地实际,探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路径,助推绿色经济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6—2016年我国省际制造业2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不同“邻近”矩阵下哪种类型的产业集聚对提升能源效率更有利,结果表明:在四种“邻近”权重矩阵(地理位置、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嵌套权重)下,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关系,且我国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比多样化更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多样化对能源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即同一产业的溢出会对能源效率提升产生抑制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所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产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加速开发河北沿海地区是释放环渤海资源优势,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战略举措。文章运用经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解析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而根据产业空间分散度以及部门专业化水平分析区域产业的扩散与承接。结果表明,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主要表现为多中心性和"非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产业空间分散指数变动趋势较为复杂,扩散与聚集并存;该地区对京津的产业承接应该以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同时提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才集聚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作为河北沿海地区重点区域的北戴河新区,如何通过人才引进达成产业规划目标是政府部门的头等重要工作。本文对北戴河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从人才“集聚”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是集聚企业区位决策的结果,集聚因子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约束条件。文章通过分析集聚区内的企业依据与其它企业经济关系来选择获得最大集聚因子的行为,得出企业的区位描述了集聚现象空间特征,揭示了集聚形成的机理的结论。为我国的地方政府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区域经济增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4.
知识溢出与企业网络组织的集聚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科层和纯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企业知识的溢出和外部性的相互给予会造成企业网络集聚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一方面不断吸引企业进入网络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内知识的外部性又会导致竞争加剧和限制网络的扩展。存在一个均衡的网络规模和最优的知识溢出水平使得整个网络的集聚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明显优于广东省内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结论。通过计算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和地区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随行业和地区不同出现差异化的特征,但并不存在区域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政府政策的实施不是拥塞效应的被动结果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综合以上分析提出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城市工业排放效率评价模型,探讨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排放,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导致实际工业排放对有效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城市规模越小,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密度越低,产业集聚不足所产生的影响越大,大城市在环境治理效率上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转变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能力等政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EBM-ML指数测算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再通过区位熵和熵值法对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最后再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现阶段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主要由政策因素驱动的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这一轮新兴工业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外生性",即资本、劳动力与产品市场均不是来自本地,地方政府为追求GDP,重资本、抑劳工,使得劳动力与当地的城市相隔离,从而破坏了企业用工的生态环境。这是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迫使企业内迁的根本原因。因此,内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新的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模式,为企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