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丰饶,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该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同时也产生很多问题,如:城镇发展过度依赖旅游业、城镇化建设受旅游生态环境制约、早期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延缓城镇化进程、旅游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带动效应不足、徽传统文化受旅游业冲击,城镇内涵缺失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发展新型工业和特色农业,增强城镇风险抵御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引导扶持;三产融合,多途径推进城镇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城镇等措施,以引导黄山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典型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已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关注的一大趋势,本文在借鉴以往旅游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机制,总结概括了当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业引导下的新型城镇化的五种模式,并对模式选择的匹配条件和情境因素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其开发、运营、营销和投资模式多样。梳理近20年的旅游地产文献,发现已有的旅游地产研究以宏观层面为主,较少涉及微观项目的研究,并且以开发和运营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营销及推广模式较少涉及,这就会影响到研究旅游地产的全面性。本文以著名的旅游地产项目碧桂园·十里银滩为研究案例,对该项目营销模式做了系统剖析,从旅游地产的选址到营销模式都做了详尽阐释,以期为旅游地产营销模式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的“有智”增长新模式,对促进传统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与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创意旅游业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结果。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创意旅游业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一融合机理、过程,构建了互动——融合的理论模型,最后指出创意旅游业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全要素、全产业、全部门、全时空的全方位联动,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平遥县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通过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可以提升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融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旅游业与体育业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具备融合的基础、动力和实现条件,可在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互动融合。旅游与体育融合的模式有旅游与赛事融合模式、旅游与体育节庆融合模式、旅游与健身融合模式等。旅游业和体育业的融合发展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协调为重要理念,所谓协调即与信息化、农业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同时让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相协调;市民化和人口积聚、公共服务相互协调。本篇文章以旅游带动城镇化为切入点,探讨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乡村旅游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乡村旅游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兴衰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主要从发展关系和我国目前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等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面对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创新的大力推动和旅游产业的综合集成,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其转型升级以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契入点和必然选择.为了探寻一条加快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旅游业为例,在剖析旅游产业融合的经济意义和动力需求基础上,阐述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链解构与重构的实现机制,从而系统地给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应对策略:既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在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和消费引导中的导向作用,又要积极加强政府在政策与体制保障、统一监管和跨界治理中的宏观管理功能,走一条基于多元融合路径构建多样化融合模式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将旅游业与养老地产业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旅游养老地产模式更是当前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我国旅游养老地产模式的发展尚显稚嫩,还有不少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产业升级驱动下,西南地区旅游融合生态与文化,云贵川渝集聚旅游资源,旅游地产的发展有助于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升级。从房地产规律来看,西南地区必须重视旅游地产的投融资,提高投融资的效率并防范投资过度,其中关键在资金链、参与主体的耦合和商业模式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衡量一个区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本文从充分认识蓬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入手,提出要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推动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投资行为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在分析旅游资源特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生态规范下的经济最大化的基础上,论述了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和产业运行的外在性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揭示了旅游投资行为与资源利用,产品经营和产业运行的内在关系,从旅游产业政策的角度,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旅游投资行为调控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向来紧密,两者全面的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内涵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鲜明、风情浓郁、旅游优势突出,但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独特性和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和推广,所以,开发蒙古族传统文化旅游业非常迫切。本文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蒙古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近十年吉林省旅游业存在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旅游项目创意起点低,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统筹协调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度假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旅游服务;加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以德宏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可实现民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发展,推进民族旅游业升级转型;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面临创意环境较差、开发过度商业化、缺乏文化创意品牌、创意产权不明晰、创意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民族地区要创新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依靠技术革新,打造独特创意产品、创新产权制度,保护创意知识产权、构筑产业链,实现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创意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共荣的必然要求。基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内涵,结合"人地钱"要素分析,剖析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受城乡发展理念滞后、要素流动不畅、产业发展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工农互促全面融合的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协同推进城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服务业与城镇化差距较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供给难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突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营改增”的浙江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融合对策:一是以产业联动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供给水平;二是以财政扶持带动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三是以行业规划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善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产城相融。  相似文献   

19.
韶山作为全国首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业的规模增长与农业、工业、住宿餐饮业等相关产业均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却仍然存在增长空间,产业间的互促与拉动效应还有待增加.实现韶山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商品、红色旅游物资和设备装备等方面的研发与生产,加速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其核心任务。城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将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扩大城镇吸纳转移人口的就业容量,有助于城镇个体在城镇体系中功能定位的实现。河南省域范围内各级城镇产业集群的选择与培育,要依据城镇规模、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支持,搭建集聚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