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年来,为打官司,陈锦洪从千万富翁变成了现在的穷光蛋,如今虽然赢了官司却没有得到合理赔偿,这或多或少会让人对私产保护入宪表示怀疑。更有一些法学专家认为,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行政第一案”可能会因为这次私产入宪在即而——  相似文献   

2.
贵刊上期封面文章用了“私产终于入宪了”这样一个标题。“终于”意味着等得太久,同时也说明“私产入宪”是件众望所归的事,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修正案投票表决时以2863票高票通过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过去人们把争论的焦点过多地倾注于所有制,是从制度层面着手。而“私产入宪”  相似文献   

3.
正当全国人大在京开会表决保护私产入宪之际,曾经煊赫一时的北京房地产界“美女操盘手”李爽,因收取28万元的广告回扣,被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职务侵占罪终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3月8日,曾担任天旭集团的副总经理的李爽通过律师表示,拿丈夫公司28万元回扣府算是私产,自己并没有犯职务侵占罪,国家应该保护她的私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府本届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人大政协年会,成果引人瞩目。新出台的《物权法》将私产保护入宪,《企业所得税法》将大陆的内资外资企业税率统一,都将直接影响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今后走向。其中,《物权法》因为影响深远,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我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经历了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非平等保护到平等保护、从宪法理念到制度架构的历史变迁。私有财产入宪使公民的财产权利由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标志着中国私产的公法保护体系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通过分析《物权法》的实施对私有财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影响,揭示宪法走向具体法治是私产保护得以落实的路径。物权法也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完善,为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创设良好的实施空间。  相似文献   

6.
保护私产将充分调动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纠正“怕富”的财富观念,消除财富积累的疑虑,鼓励穷人争取成为富人,通过一部分先富起来阶层的示范效应,最终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在可以预见的  相似文献   

7.
年年开“两会”,亮点各不同。2004年的“两会”亮点在哪里?在于“三个代表”入宪,“三个文明”入宪,征地补偿入宪,私有财产入宪,  相似文献   

8.
写作本文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参与当下的某场"辩论",而在于陈述一些事实,但我承认,是中国大陆知识界无数鼓吹"私产保护入宪"的煌煌大言勾起了我的"索隐癖".这些言论所援用的资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如何如何;二是从理论上讲应该如何如何.  相似文献   

9.
50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孩童变为老叟。对于中国的私产来说,过去的50年,同样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基于公有制的理论,对私营经济的改造成为解放初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经过“公私合营”,私产的概念走向了消亡。其后的20多年中,“私产”不仅在实际上不存在,而且这个名词也成为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总给人以安全感。“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和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作为历史见证于宪法,从此,中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平等国民待遇,有了法律保障,并因此而获得了长久的动力。对于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民营企业家们是要求最早、呼声最大的一个阶层,而且他们也是对私产入宪表现得最高兴的一个群体。过去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体制的落后,同时也由于观念的束缚和政策的摇摆,许多先…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宁波经济》2003,(4):21-23
本文从非典时期的法律问题着手,通过比较各国宪法文本,剖析了紧急状态制度的起源、概念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对紧急状态入宪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加入WTO,私有财产入宪,取消农业税,物权法,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这样一个观点:慈善行为与富裕程度无关。一个穷人捐一块钱是慈善,一个富人捐10亿美元也是慈善。虽是“个人观点”,但也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本刊编辑部 (1 0 1)中国农民的福音  ———为中央一号文件叫好本刊编辑部 (2 0 1)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本刊编辑部 (3 0 1)私产入宪意义重大本刊编辑部 (4 0 1)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本刊编辑部 (5 0 1)以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本刊编辑部 (6 0 1)《行政许可法》的经济意义本刊编辑部 (7 0 1)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刊编辑部 (8 0 1)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本刊编辑部 (9 0 1)处理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方面关系本刊编辑部 (10 0 1)推进合理分配 建设和谐社会本刊编辑部 (11 0…  相似文献   

15.
人权入宪对中国法治具有重大的影响。人权入宪为权利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促进了法律的独立性发展,提升了法律的地位,从而为法治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人权地位的提高,提高了民众的权利观念,从而为最终实现法治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十届全世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宪法修正案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而对于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入宪的审议更是引来了众人的欢呼。。。。  相似文献   

17.
刘成 《魅力中国》2010,(35):142-142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试图通过对环境权入宪的法理障碍和实践障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寻求环境权益法律化的适宜模式: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权和知悉环境信息权首先规定在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和单行法中,进而在不久的将来将其宪法化,促进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赵燕 《黑河学刊》2010,(3):119-121
从教育公平的视域看待穷人教育问题。从教育公平的基本涵义入手,分析教育公平的理论,最终强调穷人教育在制度上要建立一个“亲近穷人的教育制度”。用教育的公平性来化解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关注穷人的教育问题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在撰文阐释“十一五”规划时提到穷人的经济学,他认为“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到“穷人致富”上。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有前提条件的。条件之一,是产权私有。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才可能真正推行法治;只有在私有产权的条件下,才可能真正推行法治,私产和法治互为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