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著作权的保护的核心问题是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著作权人和公众的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合理使用制度是实现二者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著作权的使用制度机制已经难以维护著作权的人权利。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以及公众对于著作权使用的界限,对著作权作品行使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同时对于侵犯网络著作权的惩治,以及对将来著作权的发展提出的发展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超 《社会科学动态》2013,(11):243-24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采用,让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在这样的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对于相关著作进行利用和复制的目的及行为更加难以界定和监测。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日益严重,对于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第四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网络侵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侵权方式,一度使人们产生对互联网可信度的怀疑,尤其是近年来通过网络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屡见不鲜,造成了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立法速度的尴尬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面对现实与立法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我们应尽己所能地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改革发展迅速,然而不少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不断滋生的著作权侵权事件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网络环境下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人们对具体侵权行为及表现了解甚少及层出不穷的新的著作权侵权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剖析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分析,希望能为完善滞后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改革发展迅速,然而不少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不断滋生的著作权侵权事件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网络环境下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人们对具体侵权行为及表现了解甚少及层出不穷的新的著作权侵权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剖析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分析,希望能为完善滞后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会再因为文学修养不够而止步于网络表达,不会再因为时间不够而放弃网络表达,更不会再因为理论基础的不足而怯场于网络表达.从2009年微博运营商正式推出微博服务到今天,微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八个年头,而短短八年年的时间,让微博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交流的工具.在这种现实的背景下,原本几乎属于媒体专利的著作权也随着这种"自媒体"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本文从微博的特点着手,探讨微博著作权争议的实质,提出了侵犯微博著作权的种种表现,并对微博著作权的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著作权,是指在互联网传播中,作品所体现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网络著作权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数字化的产物,建立在传统的著作权基础上,并不因其数字化而丧失对其保护,相反,正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虚拟性,降低了侵害著作权的风险与成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资源共享的理念生根发芽,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显得日益突出,本文试对网络著作权的相关问题及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纠纷及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一种新事物,一方面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只是其中的一种。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分几期刊登探讨相关的法律问题的文章。下面这篇看似枯燥、好像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其实离人们一点也不远,特别对网虫们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如何避免侵犯他人著作权,被他人侵权该怎么办,看看这篇文章,肯定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10.
胡旻雨 《活力》2022,(20):171-174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方式存储的网络作品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传统技术手段在著作权维权中存在版权登记成本高、数字信息易篡改、侵权证据难保全等问题,为当今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带来困扰。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难以篡改、可追溯性的特征,有利于高效便捷地登记版权、可靠保全侵权证据、完整记录流转信息,为著作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然而,作为一项技术手段,区块链应用于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合法性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出发,分析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合法性,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著作权侵权案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知识网络化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面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巨量化,为保证创作者的利益,维护创作者的权利,应对网络著作权加以保护.文章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完善网络著作权的司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灵敏 《企业经济》2012,(7):182-184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著作权保护带来了诸多困扰。在网络著作权保护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为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发挥了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该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权益失衡情况依然存在,尤其在归责原则、损害赔偿、授权机制、权利限制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对此,应该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通过市场途径寻求授权许可,进一步扩大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范围并规范其适用方式等措施,使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网络技术也迅猛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我们人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信息时代.它的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世界因它而变得更加美好,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免费的下载小说、 音乐、 文学作品等,可以通过网络更加快速的了解信息、 传递信息,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沟通、 交流、 共享资源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使得国家更加趋于民主化.但是社会大众并没有认识到这些作品的权利所属,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打破了以往在权利人和公众之间的一种平衡,而利益平衡是著作权中的核心所在.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产物,随着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困扰,在给著作权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到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会遇到怎么样的挑战,是否可以战胜这些挑战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的本意即在于保护知识产权持有者在传播他们作品时的权利,通过授予权利人专有权在鼓励权利人进行知识创新,并且对受侵害或处于受侵害危险中的知识提供一种救济的形式。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以版权、商标、专利为主知识产权。随着当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具备丰富的信息含量、快捷的传输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是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技术缔造的网络环境中,作者、传播者、社会公众三方利益冲突日益尖锐,人们在充分利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资源的主人发生了利益冲突。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建立一套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体制,在知识产权权利人获得了有效的权利保护和良好商业回报的同时,社会公众最广泛地使用网络资源。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的客体及侵权行为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进行分析,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的本质,并在对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现状提出质疑的前提下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子瑶 《管理观察》2015,(10):191-192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兴起。大量的网络原创作品在网上发表。与传统原创文学作品比起来,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具有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加速了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基于网络开放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保护存在着各种障碍。因此,我国更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体系,让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得到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以其所载信息的大量性和信息传递的迅捷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与网络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网络著作权的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各地网络著作权侵权“第一案”的涌现,不断地有类似的案件诉诸于法。那么网络著作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呢?对其的保护又应该如何呢?它是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呢?  相似文献   

18.
原瑶 《东方企业文化》2013,(10):155-156
当前我国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面临严峻考验,百度文库侵权案件将这个问题引入公众视野。本文将对此案进行探讨并浅析其中的几项法律问题,包括百度文库的主体性质的认定、在类似案件中"避风港原则"和"红旗标准"的适用以及网络服务者的侵权责任认定问题,并尝试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大多数内容都绝非原创.均来自传统的媒体.其中不乏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免费午餐”成了流行观念,而著作权保护反而被置之脑后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