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家将扶贫项目瞄准为县,再调整为乡镇、村。以村作为瞄准目标使开发扶贫目标更具有针对性,问题在于村庄内贫富差距同样是巨大的。如在贵州省的一些村内部农户之间的基尼系数达到0.74,组内则高达0.78,远远大于0.4的警戒线。依托开发扶贫项目进行目标瞄准,项目覆盖的贫困人口过低,也与贫困村庄、贫困农户的需求偏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贫困村村干部在发展性扶贫项目分配中追求农户动员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发展性扶贫项目在村庄内部分配的理论假说,并以西北地区H村农户沼气项目分配为例,运用Logit模型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牲畜资产多的农户、有曾任或在任村干部的农户、积极参加村干部组织的集体活动的农户获得沼气项目的可能性比较大,与本文的理论假谠基本一致;外出打工时间少的农户、成人平均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获得项目的可能性比较小,与本文的理论假说有一定的差距。发展性扶贫项目的瞄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在村庄中建立能够使干部对穷人负责任的治理机制,发展性扶贫项目才能瞄准更多的穷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关注宁夏地区村级互助资金运行现状和扶贫目标瞄准问题,并基于宁夏11个县29个村庄49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村级互助资金瞄准贫困的准确度及农户参与和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互助资金的主要受益人群集中在中低和中等收入组农户,未能充分涵盖最贫困的人群。与传统金融扶贫相比,互助资金服务目标有所下沉,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据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规范互助资金、提高互助资金扶贫瞄准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增长乏力、资源开发遇到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开发式扶贫必须实现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向以农户人力资本开发为重点转变。本文利用宁夏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72个村720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分布的家庭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外部环境约束既定的条件下,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有显著影响,要进一步有效扶贫则必须瞄准贫困户,建立针对低收入群体、以提高农户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农户进行动态识别,为其提供相适宜的、精细化的帮扶政策;针对当前非贫困但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完善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止其返贫;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追踪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2007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江苏省响水县瞄准经济薄弱村“八有”目标,实行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全力组织脱贫攻坚作为全面推进小康进程的抓手,在省市委驻响水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投入帮扶资金51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06个,贫困农户脱贫率超省定目标2个百分点,同时培养出1个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个全国扶贫开发先进典型村,并有14个经济薄弱村被树为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贫困对象向个体化、边缘化倾向发展,政府制度性扶贫瞄准机制有效性降低,扶贫难度逐步增大。本文基于贫困地区农户市场参与的视角,建立了贫困地区农户市场参与—生产要素配置—农户收入增加的分析框架,并以贫困农户生存理性为逻辑起点,构建理论模型探析了农户市场参与程度对生产要素配置和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贫困农户市场参与程度,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产出结构调整,实现贫困农户收入增加。因此,在贫困地区引入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贫困农户参与市场活动是对政府制度性扶贫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问题》2021,(6):132-144
贫困瞄准能力是国家认证能力的重要表现,虽然在精准扶贫时期国家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瞄准能力与贫困治理目标以及治理体系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精细化设计的贫困量表难以准确评估贫困户、贫困瞄准能力也难以应对乡村的弱分化社会结构,贫困瞄准除了存在错评型偏差、漏评型偏差,此外还存在着模糊型偏差等问题。研究发现,贫困瞄准机制与贫困人口规模分解机制的矛盾影响着贫困认证体系的目标达成,由于国家贫困瞄准能力无法应对基层复杂的社会事实,结果造成贫困瞄准偏差难以消除。长远来看,贫困瞄准能力长效建设需要在四个层面继续发力:完善贫困认证体系,建立浮动型政策帮扶体系,强化对贫困问题的动态化、常态化治理;坚持分类治理原则,明确贫困瞄准的事实标准,改变计划色彩浓厚的贫困人口分解机制;完善公共政策的适应与调适周期,保持灵活调整的纠偏能力,综合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将贫困户造假、福利欺诈等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委驻睢宁扶贫工作队根据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决策部署,重点实施八大举措,以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和帮助贫困农户脱贫为目标,以实施产业项目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以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帮扶效果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在规模的区域开发已经成为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突出特色,这也就决策了中国反贫困行动瞄准的直接对象不是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即贫困县。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结束的最后关头,中国的贫困状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目前以县为单位的扶贫瞄准目标进行调整,以期提高下一阶段扶贫的目标瞄准率,加大扶贫资金对真正穷人的投入力度,做到“真扶贫、扶真 贫”。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进一步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扶贫政策从瞄准区域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为瞄准农户的精准扶贫。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数据,本文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五个实证基础,认为中国剩余农村贫困的特征已经产生了重大改变,继续沿用以前的扶贫政策很难消灭剩余的贫困,精准的、系统性、多维度的帮扶政策才能有效。本文论证了中国扶贫政策的上述转变以及精准扶贫思想背后的实证基础,这些论证有助于人们对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对总结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一般经验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区域性开发政策还是选择瞄准家庭的精细扶贫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13.
连片贫困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目标实现的核心区域,产业扶贫是区域扶贫的有效路径。但是,目前产业扶贫的实施面临着产业培育难、贫困农户职业能力提升难和贫困农户收入增长难的困境。依据价值链理论,连片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形成,要在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贫困区域持续脱贫的目标。因此,政府以扶贫为目的的公共品供给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然而,目前政府在贫困区域以扶贫为目标的公共品供给,没有与该区域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相匹配,严重影响了产业扶贫绩效。广西恭城县红岩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政府需要遵循产业价值链演化规律,通过提供产业基础型公共品奠定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通过提供产业专用型公共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提供产业拓展型公共品培育贫困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区域持续有效脱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政策供给盲目,缺乏对贫困对象及根源的有效探索,导致扶贫资源被精英所俘获,异化了改革初衷,严重滞缓了贫困县域的农业发展。通过对改革中扶贫资源瞄准困境及对精英俘获的表现及危害进行分析,探讨精英俘获出现的成因和内在逻辑,渴求探索出规避精英俘获和村庄治理转型的路径和对策,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进程。  相似文献   

15.
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瞄准与偏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在江西省16个试点村推行了NGO(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的村级扶贫规划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6个试点村的调研,从识别贫困户、项目的选择、监测与评估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贫困瞄准与偏离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是导致贫困瞄准目标偏离的根本原因。而探索有效的参与式方法、制定补偿性原则的有效机制、进行贫困户的能力建设、限制村委会力量的参与、加强NGO与政府的合作和交流有助于提高贫困瞄准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湘西八个贫困县及其下辖乡村扶贫开发调查和定点贫困调研,描述了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缘性及其生计阻碍因素;分析了1986年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分析了扶贫资源瞄准和使用偏离地缘性贫困群体、扶贫工作重点集中于就地开发建设物质资本及就业援助政策缺失的问题及其后果;依循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探寻了扶贫政策取向,提出国家扶贫资源和项目必须瞄准地缘性分布的贫困群体,以人力资源投资开发为扶贫开发的重心,把就业援助政策作为扶贫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扶贫型小额信贷可有效瞄准贫困农户,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的金融约束。但是,本文对仪陇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实证研究显示,即便在信贷供给充足、贫困甄别严格的前提下,由于缺乏对贷款的有效需求,有劳动能力但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贫困农户仍难以有效利用互助资金的贷款服务;扶贫型小额信贷仅仅为贫困农户获取贷款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农户能否有效利用这个平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能指望仅仅通过提供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即可解决贫困农户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式治理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理念。本文考察了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在内的乡村精英对于扶贫项目开发都有较大的干预优势和作用空间。从村庄内的权力结构制约、治理环境复杂性、扶贫制度的固有缺陷、项目信息传递的差序格局、参与式理念的水土不服以及扶贫内卷化趋势等方面对精英俘获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激发乡村精英能动性、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规范扶贫项目过程以及确立精准有效的瞄准机制等对策,以便克服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困境,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即、扶贫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本文利用深度贫困地区陕西省J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瞄准与偏离问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已脱贫人口的相对贫困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建档立卡的政策安排在贫困识别标准和瞄准策略上遵循了绝对贫困理论标准和多维瞄准方法,但具体实践对政策安排出现偏离;...  相似文献   

20.
正没有特殊矿产资源,没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匮乏,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凸显,这是众多贫困村的脸谱化特征。但正是这样的村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渐走出贫困泥沼,展现出隐藏在"贫困村"中欣欣向荣的一面。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产业扶贫的主旨就是增强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长效脱贫。为了解地方产业扶贫的情况、做法和效果,农研中心调研组深入环京津28个贫困县之一的怀安县叶家辛窑村进行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